摘要
由于地处城区,城市下穿地道的施工经常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施工方案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而基坑支护技术又是施工方案成败的关键。以潍坊市潍县中路下穿通亭街地道为例,介绍了通亭街地道施工方案,着重阐述了基坑支护技术,可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下穿地道
施工方案
基坑支护
城市下穿地道不仅能有效提高节点空间利用率,完善交通系统,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事故发生,更重要的是不占用地面空间,对城市景观影响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地处城市,周边常常建筑物林立,交通繁忙,实施条件受限较多,因此施工方案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潍坊市潍县中路下穿通亭街地道地处闹市,周边中高层建筑密集,且紧邻寒亭张湎河。地道施工方案采用明挖施工,基坑支护采用悬臂式排桩+ 预应力锚索的支护形式。
通亭街地道为潍县中路下穿通亭街所设。现状通亭街宽50 m,与潍县中路呈31.8°斜交,双向8 车道,为城市主干路 。地道平面位置图见 图1
通亭街地道总长425 m,总宽29 m,共包含4 节箱体和15 节U 型槽。封闭段箱体长125 m,两端敞开段U 型槽共长300 m。
U 型槽总宽29 m,总高2.7~7.7 m;箱体总宽29 m,总高8 m,覆土厚度2.0~3.3 m。基坑最深处位于箱体段,为12.4 m。
城市地下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可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明挖法具有施工速度快,便于控制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经济性好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但明挖法同样存在需要破坏地表、中断现状交通、增加环境污染、易发生基坑失稳破坏等缺点 。
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充分考虑周边环境限制及施工方法的优缺点,本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但通亭街和潍县中路均为城市主干路,交通流量大,施工过程中均不能中断交通,因此需要在场地周边设置保通道路。
综合考虑以上控制因素,将工程分为2 期、3 节段施工,具体步骤如下:
(3)施作箱结构体并回填,将保通道路移至箱体范围。
基坑支护最重要的是保证坑内施工空间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应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不同支护型式的特点、造价等综合确定。在所有的支护形式中,放坡开挖稳定性好、造价低、施工速度快,一般被认为是首选,但它只适用于开阔、周围无重要建筑物的场地 。
通亭街地道箱体段和部分U 型槽段开挖深度较大,最深处达12.4 m,且基坑距离两侧建筑物较近。西侧距离现状建筑物19 m;东侧距离现状建筑物30 m,其间需设置宽11 m 的保通道路。地道南侧存在现状寒亭张湎河道。基坑不具备放坡开挖的条件,拟采用悬臂式排桩+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案。
地道所处区域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以粉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土层参数见 表1 。地下水位埋深11.3 m。
根据结构埋置深度,基坑设计深度为3.0~12.4 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期限为1 a。
排桩采用直径0.8 m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间距1 m。桩间呈咬合桩。支护结构典型断面见 图2
锚杆采用Φ s 15.2 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每根锚杆由2 束钢索组成,每束钢索由3 股钢绞线组成。竖向设置3 道锚杆,间距为3 m,横向间距为2 m。锚杆布置见 表2
计算采用同济启明星深基坑支挡结构设计计算软件FRWS。施工期间坑顶设计荷载:人行路面附加荷载为q=10 kPa,保通道路附加荷载为q=30 kPa。
基坑支护最不利段为开挖深度最大处,即开挖深度H=12.4 m 处。计算结果主要包括:变形与内力、整体稳定验算、墙底隆起验算、抗倾覆验算、坑底隆起验算。
变形与内力图见 图3 。其中:挡土构件嵌固段上的基坑内侧土反力标准值P sk 为1 525.8 kN·m;挡土构件嵌固段上的被动土压力标准值E pk 为2 101.1 kN。
由 图3 可见:最大位移出现在桩顶附近,为31.6 mm;最大弯矩471.3 kN·m,最小弯矩-451.4 kN·m;最大剪力253.3 kN,最小剪力-113.1 kN。
由 图4 可见,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K s =2.07,大于《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2)的规定值(1.3),整体滑动稳定性满足要求。
排桩底面以下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参数内摩擦角φ=18°,黏聚力c=30 kPa。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抗隆起安全系数K b 的计算式为:
式中:σ p 为基坑内排桩底面竖向土压力;σ a 为基坑外排桩底面竖向土压力;N q 、N c 为承载力系数。
计算得到K b =3.25,大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规定值(1.6),墙底隆起验算满足要求。
由 图5 可见,抗倾覆安全系数K=1.83, 大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规定值(1.25),支护结构抗倾覆验算满足要求。
由 图6 可见,抗隆起安全系数K=2.6,大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规定值(2.2),坑底隆起验算满足要求。
由于场地所处区域地下水位较高,为防止外围地下水渗入坑内,在基坑四周布置悬挂式止水帷幕。止水帷幕采用φ650 mm 三轴水泥搅拌桩,伸入坑底以下5 m。
基坑开挖前,需将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1.0 m。基坑降水能保证基坑在干燥条件下施工,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等。基坑降水的方法主要有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深井井点降水、明沟加集水井降水等。根据场地特点,本工程采用深井井点降水,通过设置在井管内的潜水电泵将地下水抽出。此方法具有排水量大、降水深、不受吸程限制、排水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
通亭街地道基坑施工实景见 图7 ,地道建成实景见 图8
(1)城市下穿地道施工受限条件较多,应根据不同场地特点,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明挖施工经济性最好,施工速度快,应用也最为广泛。基坑支护是施工方案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整个工程造价不可忽略的因素。
(2)本工程于2018 年9 月动工建设,于2019 年12 月建成通车。地道施工严格按照上述施工方案进行,按质按量并如期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