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1
摘要:南京、镇江(简称宁镇)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区域协作由来已久,空间、交通整合需求和社会认同感持续增强,而交通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宁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宁镇两市的城市发展特征和交通一体化需求,面向区域和连绵地区两个层面,从港口、航空、轨道、公交、道路等方面诊断交通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在分析宁镇交通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海港、强化空港、融合轨网、整合公交、打通路网等交通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2023(11):6-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2
摘要:地下车行环路多与城市中心商务区地下空间相连通,形成规模较大的地下路网结构,整合了区域地下停车资源,已成为改善交通拥堵、空间缺乏等问题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然而,地下车行环路存在诸多衔接界面,不同系统间的交通流交织频繁,同时,交通出行潮汐效应明显,早晚高峰局部进出环路的交通流集中,易产生交通瓶颈。研究分析了预防和疏解地下环路交通拥堵的基本需求,从建议类和强制干预类角度提出了典型的交通管控对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几种地下车行环路典型交通管控需求场景,并以南沙横沥岛尖地下车行环路为例,选取突发事件下地块出口控制、地下车行环路-地块出入口一体化联动控制、重点路段的实时监管、地下车行环路洞口控制等几个场景,进行了精细化交通管控对策分析与建议。
2023(11):11-1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3
摘要:城市快速路跨江通道的方案决策,往往影响整个工程的总体方案和投资规模。以宁波快速路跨甬江通道为例,针对各种限制因素,在两岸交通组织、区域环境及工程造价和难度方面,深入论证了高架快速路和地下快速路两种方案,最终确定采用“高架快速路+局部设置分离式立交”的建设形式。这一方案将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2023(11):15-17,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4
摘要:株洲市田心大道位于株洲市北部的轨道科技城内,南北向贯穿科技城。从功能定位、技术指标、总体设计以及关键节点等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株洲市田心大道设计方案,并形成了三点可供类似项目借鉴的结论。
2023(11):18-20,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5
摘要:针对包头市快速路网现状及规划存在的问题,在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快速路网规划的目标、策略以及快速路网布局结构设想,提出包头市快速路网规划的优化方案,以期为国内城市快速路网规划提供参考。
2023(11):21-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6
摘要:宜昌市大学路是一条纵贯三峡大学内部的市政道路,是重要干道城东大道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多年来该段道路社会车辆与校园车辆混行,相互干扰严重,影响校园环境,安全隐患较大。以大学路改造为典型案例,从线位优化角度,对复杂条件下城市道路选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层次、多角度设计思路,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2023(11):25-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7
摘要:在长距离滨河道路建设中实践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出行,简约生活的全新生活方式。给出淄博范阳河生态治理工程滨河道路中的车行道、绿道、景观步道、桥梁、驿站及配套系统的设计,提出设计中遇到的用地边界受限与变化问题,复杂地质条件问题,路网与河道、景观周边现状融合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大可能发挥路网系统效能,展望城郊滨河道路设计的方向和重点。
2023(11):30-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8
摘要:立交是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随着城市交通需求增长和城市开发建设拓展,部分已建城市立交出现了功能定位、转向关系或交织能力不相匹配等问题。需要通过转移路网需求、定向提升能力、完善交通组织等分流节点流量或提升通行能力,以青岛流亭互通为例,研究立交改造方案及实施效果。
2023(11):35-4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09
摘要:尤溪洲大桥及南北引桥一直是福州城区常年拥堵的路段之一。以福州市尤溪洲大桥南桥头为例,从宏观路网功能与微观节点交织区两方面出发,对尤溪洲大南桥头交通改善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功能分流改善方案与合流区扩容方案,并利用交通宏观模型、微观模型进行仿真论证,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2023(11):41-43,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0
摘要: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路网的完善对于改善交通问题显得至关重要,跨越铁路、河道的道路建设必不可少,可有效加强两岸的沟通与联系。跨铁、跨河道路方案设计时会面临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两侧交通转换方式、桥梁布置形式、涉铁净空等一系列问题。现以南阳市张衡西路跨焦柳铁路工程为例,综合分析了功能定位、交通现状、用地状况、工程造价等因素,对三个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比选论证,最终确定了安全、环保、节约、美观的推荐方案,为今后同类城市主干路总体设计方案比选提供参考。
2023(11):44-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1
摘要:城市道路快速化已成为提升居民出行效率的有效手段,而老城区过于成熟的地块开发大大增加了道路快速化设计难度,故而全面分析设计重难点并进行方案的经济合理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依托扬州市万福快速路东延项目,通过对交叉口流量、住宅光照和噪声影响以及交叉口渠化长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扬州市快速路网规划,确定了万福路-金湾路节点互通立交的功能定位、车道规模、建设选型,并分析了右转匝道采用不同设计速度时的利弊。
2023(11):48-5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2
摘要:针对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在汽车荷载、环境温度及其耦合作用下,路面基层、面层沥青混合料易出现疲劳等破坏,使沥青路面病害增多,病害出现时间提前的现象,通过分析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类型及其破坏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并以西宁市新宁路改造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检验,结果表明改造方案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沥青路面病害或延缓病害的出现时间。
2023(11):52-54,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3
摘要: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乡村机动车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原有乡村道路无论是从宽度上,还是道路行驶舒适度上都不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老旧乡村道路需要整治提升。以横芙路老路改造提升方案研究为例,分析探讨老路改造过程中原有道路利用、提升问题。通过对道路现场踏勘和道路质量检测,根据不同条件对道路进行分类整治,包括利用老路进行拓宽改造、白改黑等,相关经验供同业人员参考。
2023(11):55-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4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立体交通的形式在城市道路中大量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量的不断增长,沉降问题逐渐在道路中显现,特别是与桥梁台背衔接的挡墙段的不均匀沉降,可造成肉眼可见的沉降差异,导致挡墙段顶部与桥梁段顶部的防撞护栏出现明显的错台或者拉裂,进一步导致防撞护栏顶部的附属设施如声屏障等的扭曲、破坏。一旦产生此种破坏,后期加固处理以及修复则较为困难。为减小挡墙段与桥梁段的沉降差异,避免出现上述问题,结合一处工程运用实例,对挡墙基础防沉降措施进行探讨,为后续类似建设工程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
2023(11):58-60,6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5
摘要:粤北某山区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所在场所主要位于山地丘陵地貌上,路线局部分布有平原、台地地貌。工程难点位于原公路路线一处越岭展线,西侧为较为陡峭的岩质边坡,东侧为典型坡度较缓的岩土二元结构边坡,改扩建方案沿着东侧进行扩建,边坡防护方案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主动加固防护。通过结合该工程实例,采用简单实用的简化毕肖普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得出设计方案满足路基边坡防护设计要求。
2023(11):61-6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6
摘要:为了提高复杂山地环境下市政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引入交通功能、景观效果、与周边地理环境的融合度、合理工期、工程造价、工程安全、碳排放等因素对花沟片区4号道路进行绿色设计,实现了该项目线型走向合理、结构设计安全经济、交通功能完善、道路与周边地形地貌以及地理环境较好融合的效果。
2023(11):66-6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7
摘要:在极端暴雨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一环,桥面排水是否通畅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梳理现有桥梁排水设计规范、排水设施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选取全国16座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了典型桥梁结构的排水能力,发现排水管直径和悬吊段底坡是影响排水系统排水量的主要因素。常规桥面排水系统能满足排水要求,但应考虑适当余量以满足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排水需求。
2023(11):71-7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8
摘要:揭阳大桥主桥全长576 m,为(138+300+138)m双塔双索面钢-混组合梁斜拉桥,桥面宽度32.4 m。主梁采用双工字形组合梁,斜拉索和主梁的锚固采用锚拉板锚固形式。为有效解决桥面板开裂问题,提出了局部采用超高韧性混凝土材料(UHPC)桥面板方案;另外,因主桥抗震、抗风设防要求较高,为有效减小主塔地震力,增加主桥抗风性能,对塔梁间纵向阻尼器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了阻尼器的合理设计参数,同时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在外侧小纵梁处设2道下稳定板的气动措施可提高颤振临界风速,降低涡激共振振幅,使大桥具有足够的抗风稳定性。
2023(11):76-7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19
摘要:兼顾轻盈、通透、简洁明快的景观要求,同时满足跨径较大、梁高较小、平曲线半径较小、处于高地震区,以及地质条件较差等诸多限制条件,在景观人行桥的设计中采用钢管桁架结构(部分构件采用钢管混凝土加强)。通过对某公园内一座管桁式人行桥的设计,给出了合理的结论,并进行了部分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希望为今后同类型景观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2023(11):80-8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0
摘要:以东莞滨海湾新区沙涌桥建设工程为背景,介绍滨海地区一种双肢异型钢箱系杆蝴蝶拱桥的设计构思。简要介绍本桥建设的相关边界条件后,阐述该桥的设计构思。从桥型布置、主拱、吊杆及主梁等方面进行方案研究,并对全桥进行初步的静力分析,同时展开刚性吊杆抗风的初步研究。
2023(11):84-8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1
摘要:某高架桥采用60 m+105 m +105 m +60 m连续梁结构,采用悬臂施工方式,中横梁受力较为复杂。在中横梁设计时,通常会在中横梁处增设人孔以满足检修人员通过,但人孔的设置会改变中横梁的应力分布,使得人孔周边出现较多拉应力区域。在一般设计时,会在人孔周边配置一定的横向钢束来解决该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中横梁实体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可通过改变人孔尺寸来分析人孔周边应力的分布情况。
2023(11):88-9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2
摘要:地震波在向四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有时间上的变化特性,而且在空间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特性。针对刘家峡大桥两桥塔场地地震动时程相差较大且跨径较大的情况,为研究其在地震波有限性的传播速度、波相干性以及不同的局部场地地质等条件下对各支承点的地震激励,利用非一致激励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对刘家峡大桥进行了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和地震行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一致激励分析理论结果较一致激励分析理论结果更为准确,则非一致激励分析理论是对悬索桥等索吊特殊桥梁结构进行分析的更为符合实际的地震动作用效应输入模式。
2023(11):91-94,10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3
摘要:为研究不同模拟方法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的刚度取值和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结合统一理论法与刚度叠加法的优点,按照统一理论双单元法的思路建模分析,根据GB 50923—2013和JTG/T D65-06—2015两本规范针对拱肋轴向刚度和抗弯刚度的差异,建立误差分析模型进行比较。并以净跨径390m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统一理论法、统一理论双单元法和刚度叠加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探讨分析在恒载作用下不同模拟方法对钢管混凝土拱桥主拱轴力、位移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统一理论法和刚度叠加法计算的刚度误差比较可检验钢管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匹配性,对于外径1.2 m的钢管混凝土,C60混凝土与Q345钢材的匹配性更优,且钢管壁厚为20~32 mm时最佳;主拱关键截面采用统一理论法、统一理论双单元法的轴力计算结果与刚度叠加法相比,相对差值均不超过5%;统一理论法模拟拱肋的整体刚度和稳定系数均大于刚度叠加法,是分析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的一种可靠、经济的方法。
2023(11):95-98,10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4
摘要:以成都地铁1号线盾构施工下穿既有锦江大桥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型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对桥梁基础加固前后,地铁盾构施工对既有桥梁所产生的位移及应力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加固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有意义的结论,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2023(11):99-10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5
摘要:随着桥梁服役年限与服役桥梁数量的增长,传统人工桥梁检测逐渐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桥梁安全运维的需求。结合地理信息数据与无人机技术,配合倾斜摄影、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桥梁上部结构及下部数据,通过3D点云技术进行三维全息建模,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桥梁表观病害进行分类识别提取,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桥梁病害尺寸信息进行识别,实现桥梁表观病害的快速采集与智能化化识别。使用该方法对上海市G1503绕城高速胜辛路桥开展了桥梁表观病害无人机快速采集、三维建模与病害识别,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23(11):102-10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6
摘要:河道拓浚需结合地方需求采用旧桥原址或移址新建桥梁。桥梁方案、总体布置和规模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需综合考虑河道拓浚后的河道设计成果、道路规划,航道要求等选定。工程案例表明,把握住这些要点,并协调好各方关系,可有利推进桥梁和河道建设的顺利开展。
2023(11):106-10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7
摘要:珠海平沙南水片区依山面海,北部紧邻孖髻山,南部为丘陵、台地地貌类型,土地广阔,水系发达。既有流域洪水,也有内涝问题,又受风暴潮侵袭“洪”、“涝”、“潮”问题交织。针对外部洪潮问题,外部海堤体系提升已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内部除涝问题,构建“分区防守、蓄排自如”除涝体系。该文结合片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洪涝潮特点采取洪涝潮共治,挡、蓄(滞)、排兼施,防控并举的洪涝潮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内部河道、生态滞蓄、外排一级泵站,合理协调蓄、排关系,保障片区安全。为珠海及其他滨海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
刘 标,姜家良,赵 芳,肖 敏,谢如意,付 雄,孔繁星,冯振鹏,艾庆华
2023(11):110-10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8
摘要:城市渠道在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渠道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渠道工程设计和生态系统的构建。现对武汉九峰明渠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九峰明渠渠道工程设计与生态系统构建方法,通过渠道工程的设计,满足了渠道防洪排涝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该渠道的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恢复了渠道的水生态净化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渠道的景观效果,为同类型城市渠道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2023(11):114-11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29
摘要:天津市宝坻区九园规划环路给排水管线的设计是将局部路段的给排水管线设计汇入现状已建给排水管线系统。这要求在满足其基本管线设计原则的要求下,还需考虑管线综合、上下游现状管线对接,以及未来可预见的关于新建和已建管线运营管理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对类似新建接入已建给排水管线的工程提供了具有借鉴性的设计思路和关于管线运行管理的思考方式,也为今后管线类城市基础设施的成熟建设提出了建议性的措施。
2023(11):118-12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0
摘要:当前黑臭水体治理是水环境治理的热点方向,而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所在。由于排污口情况复杂,如何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解决排污口问题,一直困扰着水环境治理的设计人员。通过前海湾水环境整治新圳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的案例,发现对排污口进行细致摸排,掌握其在排水系统中的实际功能后,方可找到有效的治理对策。
2023(11):123-125,1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1
摘要:排海泵站和防潮闸是城市河道入海口的重要防洪基础设施。现以天津市某排海泵站工程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泵站功能和运行模式。该泵站设计流量25 m3/s,合理设置6台大泵和2台小泵,对水泵实行合理控制,以降低能耗。同时,充分结合排入港池为不规则半日潮型,每天有两个低潮位,该泵站单独设置了自流通道,有效利用城市河道水位和外排港池高低潮位的水位差,实现河道自排或者水泵强排,达到节能运行的效果。此工程实例可为类似泵站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3(11):126-1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2
摘要:针对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紧张和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用地受限的问题,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平面优化节地技术、工艺优化节地技术与竖向强化节地技术等研究,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节地技术集成路线,并以实际污水处理厂为例,具体阐述节地技术的应用场景,以期为建设用地集约型污水处理厂提供技术支撑与指导。
2023(11):130-13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3
摘要:在雨水排放收费管理等政策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以经济和建设条件较好的高新园区为对象,研究雨水收费政策设计,调研分析国外雨水排放费征收制度及计算方法,结合高新园区海绵城市建设,从雨水收费目标原则、雨水费计算方法、激励机制、雨水费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高新园区雨水长效管理提供支撑。
2023(11):134-13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4
摘要:以海螺岛跨海大桥项目为背景,分析设计过程中对场区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以及对桥梁在近海浅覆盖层中基础形式的分析与比选,综合考虑经济因素与施工难度,最终选取了合适的基础方案。介绍钢护筒长度选定,分析施工过程中钢护筒下沉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取消了跨海大桥海中围堰施工,极大节约施工措施费用。
2023(11):139-13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5
摘要:针对空心板梁桥铰缝病害研发了切实可行的钢抱箍法加固技术方案。在每跨内设置2~3道横桥向钢箍,将空心板梁捆绑在一起,增强横向联系。该加固技术科学可靠,施工方便快捷。并且对加固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开展工艺试验的基础上,应用于实桥加固。通过实桥试验检测看出,钢抱箍对于提高空心板梁整体性有显著效果。加固后的桥梁经过2 a的运营,状况良好,钢抱箍本身结构及注浆填筑都保持完整,桥面没有反射裂缝。证明该加固技术可实施性强、加固效果佳,是一项推广价值很高的加固技术。
2023(11):145-1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6
摘要:以武汉市光谷生态旅游专线一期工程空轨轨道梁为背景,针对轨道梁的制造精度控制难题,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小了制造中各类变形因素的影响,实现了轨道梁设计精度要求,为类似轨道梁的制造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23(11):149-1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7
摘要:首先提出了大跨度悬臂拼装钢箱梁斜拉桥线形控制中主梁无应力构形及安装线形理论计算方法。其次以南宁市某双塔钢箱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建立梁段在吊装工况下的局部模型及模拟施工过程的整体模型,得到了该桥各梁段的无应力构形和全桥安装线形。最后提出了考虑温度效应影响的钢箱主梁安装标高的修正公式,为今后类型项目线形控制提供参考。
2023(11):154-16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8
摘要:上海机场联络线浦东机场站位于浦东机场T1和T2航站楼之间,机场主干道迎宾大道正下方,项目地处机场交通枢纽核心区域,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管线复杂,且施工期间机场不停航,对项目施工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施工难度极大。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超深地下连续墙形式。运用基坑支护设计模型模拟计算,参照相关技术规范,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浦东机场站工程实践,研究地下连续墙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应用提供借鉴。
2023(11):161-16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39
摘要:柬埔寨磅湛湄公河大桥13#至16#主桥墩基础为10根直径2.0 m的钻孔灌注桩,长度在89~103 m之间,在雨季桩基施工时,由于洪水突然来袭,致使14#、15#水上钢平台整体倾斜,针对现场情况,利用项目既有的材料设备和人员,首先分4步稳住钢平台,待洪水过后再逐根钢护筒纠偏并加固,最后处理改善护筒周围液化的土壤,保证钢平台的稳定;安全经济且未影响工期,效果十分理想,以工程实例为基础,介绍洪水期水上钢平台的稳定处理及后续纠偏经验。
2023(11):165-167,17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0
摘要:泵闸施工采用跨汛期雨季施工的方式可能增加施工险情发生风险。上海虹口港泵闸工程工期紧张,需要充分利用汛期雨季进行基坑及主体结构施工。围绕人员配置、度汛准备、应急预案和工程防护等方面介绍了虹口港泵闸工程汛期雨季施工当中采用的保障措施,旨在为类似泵闸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11):168-17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1
摘要:以上海某原水工程钢顶管区间施工为例,针对此段顶管区间穿越河道中途发生顶管机减速器损坏,主轴失去动力,无法继续顶进的特殊工况,结合退管法创新提出同步顶退工艺,详细介绍了原水工程钢顶管退管法的技术难度、施工可行性和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钢顶管退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解决了因顶管设备故障区间无法顺利贯通的难题,供类似工程借鉴。
2023(11):172-17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2
摘要:以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为例,从目标定位、审查管理和标准编制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级BIM技术推广与审查管理体系;以三阶段BIM审查为抓手,推进BIM全过程技术应用和数据集成,为CIM平台构建提供基础数据;构建统一的BIM技术标准,确保BIM数据交付和传递的一致性。经实际项目运转验证,所构建的区域级BIM交付与审查管理体系得到各方认可,具备可操作性,可为其他同类区域的BIM技术实施推广提供参考借鉴。
2023(11):176-17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3
摘要:城市道路下方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中开发利用率较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众多的地下基础设施功能。当前由于道路下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类型,深度及规模差异较大,使得当前道路下方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整体性、协调性和前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须掌握道路下方地下空间的容量及已利用及可利用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未来道路下方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利用提供依据。现为便于道路任意区段内的地下空间容量的计算,提出一定长度范围内道路下方地下空间容量计算方法。基于地下空间安全保障的需求,提出道路下方地下空间的实际利用区面积应是有效利用区和安全保障区面积的和,并对于不规则形状的既有地下空间,应对既有地下空间的实际利用区进行修正。进一步揭示道路下方不同深度位置处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提出道路下方分层地下空间利用率计算方法,实现了沿道路纵向任意位置和分层条件下道路下方地下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2023(11):180-187,20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4
摘要:以砂土地区的长大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基坑开挖导致的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和土体侧向位移的变形特征。基于侧向位移变形指标的整体发展规律,提出考虑空间效应的长大基坑整体变形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分区分段开挖的长大基坑变形规律有别于整体开挖基坑的变形规律,坑角位移明显小于基坑中部位移,开挖最早完工的中部对边侧的基坑变形具有限制作用;墙体侧向位移与土体侧向位移沿基坑长边表现的空间分布变形趋势具有一致性,从而可以依据墙体侧向位移预测土体侧向位移。通过分析变形的激增区和累积最大变形的发生区域等,可以确定基坑危险工况,提出加强基坑的措施。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基坑工程设计、保障施工安全有非常重要意义。
2023(11):188-18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5
摘要:桥面铺装是桥梁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铺装材料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桥梁的服役寿命。旨在研究适用于桥面铺装的高性能长寿命沥青混合料,分别采用SBS改性沥青、高黏改性沥青、高弹改性沥青、重载交通改性沥青以及浇筑式沥青五种沥青,基于AC-10、AC-13、AC-20、GA-10、SMA-10以及SMA-13六种级配,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经试验表明:重载类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低于高黏、高弹以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级配SMA类优于AC类,GA浇筑式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差异较大;车辙试验显示高黏类沥青混合料性能最优;低温弯曲试验显示高弹类沥青混合料性能最优;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单轴贯入试验、劈裂试验、动态模量试验均显示重载类沥青混合料性能最优。
2023(11):195-19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6
摘要:以白龙港污泥处理处置二期工程污泥脱水车间为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理论并采用分析软件scSTREAM对初始设计方案中车间内送排风流场进行模拟,掌握速度场分布情况,从而对通风除臭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初始设计中送排风管道布置及风口设置均存在不合理影响车间内送新风的效果,人员操作层的空气无法得到有效置换,且臭气不能及时有效收集和排出。通过模型的针对性地优化后,送排风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工程建成投产后,第三方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是脱水车间内还是配套的除臭设施排口,各项臭气污染物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臭气源强和送排风系统进行气流组织模拟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2023(11):200-20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7
摘要:为解决广东省粉煤灰市场供应紧张,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寻找粉煤灰的替代物用于C50预制梁混凝土的生产势在必行。通过掺入石灰石粉,研究了掺石灰石粉的预制梁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水化放热效应和耐久性能,结果表明:用石灰石粉取代粉煤灰更适用于C50预制梁生产,其适宜掺量在16%左右,掺入石灰石粉不仅能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缩短C50预制梁张拉时间;而且可以改善混凝土孔隙结构,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其优异耐久性能满足Ⅲ类海洋环境下抗渗性技术要求。
2023(11):203-20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8
摘要:为了研究再生混凝土技术和工程应用,通过对其生产工艺、早期强度、变形性能、配合比、抗冻融性能、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徐变性能等方面的详述与分析,发现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具备了废弃混凝土处理的可靠手段。如直接使用再生混凝土来替换混凝土,还需要考虑一下两者存在的些许差异,所以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依然有必要。
2023(11):207-21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49
摘要:利用无人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采集桥梁表观多维度影像数据,再进行多点配准及自动纹理映射解析计算得到精确的纹理三维模型;同时建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各种构件和病害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训练,开发出桥梁构件划分与自动识别软件;最后在可视化桥梁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桥梁表观病害识别系统自动识别出构件中的病害信息,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75%以上,识别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从而实现了定量、快速、智能化的检测,大幅提高了桥梁检测评估效率。
2023(11):211-21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0
摘要:黄河在下游沿线地势平坦易涝,排水出路不畅。国空空间规划应以水动力模型为基础,有效评估现状洪涝灾害风险、促进空间布局和雨洪管理科学化。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典型研究对象,采用 MIKE FLOOD 构建一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流域洪水演进过程,分析现状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竖向和防洪相结合的规划对策,为国土空间防洪排水体系完善、规划用地和设施布局提供支撑。
2023(11):215-2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1
摘要:沿海软土地区的桥梁桩基础受制于深厚软土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复杂,施工作业时间长,产生质量问题的风险更高,工程中常用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对其成桩质量进行检测。简述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指出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结合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多种检测方法进行相互验证,取长补短,以免产生重判和误判,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综合运用案例可供类似工程检测情况和完整性判断提供参考。
2023(11):219-221,22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2
摘要:在市政排水工程中,顶管工法相较于传统开槽工法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地下管网迁改量少、征地拆迁少等优点。以山地城市大口径(DN≥2 000)排水顶管工程为例,介绍了顶管受力估算和管道允许顶力计算,分析了沉降原因,介绍了沉降数值估算方法,分析了影响顶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控制措施,为重庆等类似山地城市顶管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3(11):222-22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3
摘要:为了解决桥梁伸缩缝修补养护周期过长,不利于车辆通行的问题,在现有的快速修补材料配比上,通过掺加聚合物胶粉和聚丙烯纤维,配制出一种早期强度高,且利于施工的水泥基快速修补材料。通过砂浆流动度和凝结时间评价指标和力学性能试验等,得到了聚合物胶粉和聚丙烯纤维的最优单因素掺量均为2%,在该掺量下,材料流动度能达到190 mm左右,凝结时间控制在20~25 min,2 h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7.4 MPa和26.2 MPa,28 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达到8.5 MPa和50 MPa以上,干缩率小于0.015%。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的结果表明,快速修补材料各项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利于施工,开放交通时间短,是一种理想的桥梁伸缩缝快速修补材料。
2023(11):227-22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4
摘要:大量铁尾矿的堆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若铁尾矿能在公路养护撒砂雾封层中大规模应用,不但可减少路面养护工程中对砂砾的需求,而且可以解决铁尾矿的堆积占地问题。以常见的磁铁矿为例,基于物理、化学等特性分析探讨铁尾矿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及效果;从路面局部病害修补和含砂雾封层喷撒两方面介绍了铁尾矿砂在沥青路面预养护施工中的应用技法;最后,对铁尾矿应用在沥青路面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2023(11):231-23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5
摘要:为了解决部分高速公路护栏工作宽度受限问题、安全防护问题、景观设计问题,依据研究经验、理论分析数据、仿真模拟结果,提出了一种A级和一种SB级梁柱式钢护栏设计方案。按照《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的规定,采用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这2种护栏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2种护栏的拦截功能、导向功能、缓冲功能均满足要求,在应用中可成功防护事故车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023(11):235-237,24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6
摘要:盾构隧道拼装管片的上浮一直是盾构隧道施工中的技术难题。随着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和规范的要求,管片上浮引起的拼装困难和防水隐患等问题对施工和运营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管片上浮主要是管片在施工开挖的复杂的因素作用下,失去抗浮能力导致的。至今的研究表明,导致盾构隧道管片发生上浮的因素很多,如地质水文条件、卸土、注浆不均及盾构姿态控制等。以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段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管片上浮的理论研究,得出了描述管片上浮与相关因素的定量关系,为消除盾构隧道管片在推进过程中的上浮、确保施工精度、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11):238-2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7
摘要:盾构隧道通用楔形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管片形式,具有制作简便、通用性强等优点。其中,管片楔形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通用楔形环管片的线路拟合能力和效果。为研究盾构隧道通用楔形环管片的设计排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通用楔形环管片楔形量的计算方法,然后结合广州某地铁线路,提出一种简便实用的通用楔形环管片设计排版流程和算法,并基于所提出的算法采用MATLAB编制了管片排版程序,依据工程实例进行了排版计算,得到的排版结果可以为管片设计施工提供依据。经过计算和对比分析发现,楔形量越大的管片拟合效果不一定越好,存在一个最合适的楔形量范围,而外径6.4 m、环宽1.5 m的通用楔形环管片在拟合曲线半径为350 m的线路时的最优楔形量约为28.5~35 mm。
2023(11):242-24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8
摘要:为研究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性,结合苏州市春申湖隧道工程,采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2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弯矩出现在主线顶板,截面抗弯配筋由静力工况下的裂缝控制,隧道结构侧墙易处于高轴压比工作状态。隧道结构侧墙为抗震关键构件,设计时应注意控制轴压比使侧墙在地震作用不发生脆性破坏。E3地震作用下,为保证地下结构在震后可修复,弹塑性变形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结构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
2023(11):245-24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59
摘要:城市核心区的软土深基坑工程面临着地质条件差、环境保护要求高、地下水控制困难等难题,需要合理选择基坑围护和支撑方案。以上海市某深基坑项目为例,针对基坑周边环境复杂、承压水层相互连通等特点,采用地下连续墙加高压旋喷桩加内支撑的支护设计,并对承压含水层采取止降结合的技术措施,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了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监测成果表明,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支护方案的可靠性,可为类似软土超深基坑工程提供参考。
2023(11):250-252,25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60
摘要:近年来,一体化预制泵站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泵站基坑深度一般较深,一些项目因工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限制,不能采用放坡开挖的方案,需采取支护措施。荆门市某一体化预制泵站深基坑支护设计前期,提出咬合桩、灌注桩+止水帷幕和沉井3种技术可行的支护方案,综合考虑了施工难度、施工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经过对比分析,咬合桩造价最高,沉井造价最低但施工周期太长。考虑到工程工期较紧,最终选择了造价和工期均适中的灌注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案。
2023(11):253-25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61
摘要:在顶管工程设计中,超长距离顶管顶力设计多依据现行规范,但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按现行规范计算所得的顶力与施工中实测的顶力有一定偏差。以苏州阳澄湖地区某市政取水输水项目为例,结合工程中2 686 m、1 304 m等数段成功顶管案例,探讨了超长距离钢顶管顶力的设计,并与现行规范进行对比,提出规范中给出的采用触变泥浆减阻,管壁与土体平均摩阻力参考值的修改意见,对今后同类工程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通过对目前顶管工程中摩阻力的调研,作为《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 246:2008)中触变泥浆减阻管壁与土体的平均摩阻力的修编依据。
2023(11):256-25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62
摘要:为有效缓解城区内部交通压力,提高对外交通沟通效率,国内许多城市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由于快速路桥墩众多,对地下管线破坏较大,虽然管线工程在整体快速路建设工程中占比不大,但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工期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国防光缆、涉铁管线、高压输气等管线,对项目的进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对管线迁改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实施重难点进行总结和探讨,希望对其他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参考。
2023(11):262-265,2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63
摘要: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国内的发展距今已有29年,其建设规模日益增长。随着城市开发的持续推进,现状综合管廊与城市更新、建设的矛盾时有发生。以世博文化公园综合管廊改造工程为例,对城市更新中遇到的综合管廊改造工程案例进行了介绍,对涉及的不同阶段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望能够为后续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2023(11):266-2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64
摘要:以综合管廊结构设计为着力点,分析目前最常用的3种结构简化计算模型,通过对比试验及偏差分析比较各模型的计算准确性,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型三进行综合管廊标准断面结构的简化计算分析。
2023(11):269-27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11.065
摘要:南通地铁1号线通沪大道站位于中央创新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铁车站与地块一体化开发。由于地块二级开发商尚未确定,地面开发模式、规模尚未稳定,车站与地块开发分期实施。车站近期结合一体化设计的概念,尽量做包容性设计,为远期二级开发预留良好的可实施性和建设条件。通过分析地块前期研究方案、通沪大道站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落成过程存在的不足,为其他分期实施的一体化开发地铁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55008850 邮箱:cdq@smedi.com
版权所有: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