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1
摘要:绿色低碳在道路交通领域的落实覆盖了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维管理全过程。雄安新区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理念引领、设计创新驱动、建造技术提升及运维管理智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以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道路交通项目和雄安站、雄安城际站为例,阐述了绿色低碳理念在项目中的具体做法,提出了绿色低碳理念下的设计参数指标体系,可为其他城市及新区建设提供借鉴。
2023(9):8-1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2
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城市道路设计向绿色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以重庆市广阳大道为例,剖析绿色生态理念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阐述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的内涵。详细介绍了广阳大道的规模概况、规划要求以及设计策略,从交通系统、生态断面、低碳结构、绿色出行、生态工法和景观处理等方面详解广阳大道基于绿色生态理念所进行的创新探索,并从总体方案层面对项目的设计巧思作进一步说明。
2023(9):14-1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3
摘要:建设韧性城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回顾了韧性城市概念及其规划实践案例,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在减轻灾害风险影响、提升城市应对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然后,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探究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行且实用的“风险识别-韧性目标-提升措施-行动计划”研究框架,从而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2023(9):20-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4
摘要:随着中国道路建设由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道路大规模管养时代已经到来。应用感知设备获取数据和评价路面服役韧性是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研究趋势。首先,分析了影响路面服役韧性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评价了既有路面服役韧性评价指标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路面服役多元感知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交通荷载感知、路表环境感知、路基状态感知和路面服役状态感知,并根据感知设备的类型,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入参量、输出参量及相关技术路线。为长寿命道路研究拓展了新思路,对实现道路健康的全过程、智能化、主动式管理,提升道路基础设施韧性有一定借鉴作用。
2023(9):25-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5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以主跨528 m的贵州龙里河特大桥为工程依托,针对交旅融合理念在高山峡谷景观斜拉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山区特大景观桥梁方案设计,同时与交旅融合理念深度匹配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桥梁总体宏观设计和结构微观设计层面均体现了“交通激活旅游场景、旅游促进交通转型”的交旅融合理念内涵。同时,对大桥景观设计进行了重点阐述。
2023(9):30-35,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6
摘要:为有效改善连续钢混组合箱梁桥负弯矩区受力性能,以临汾市滨河西路与彩虹桥、景观大道立交桥项目为工程案例,提出基于顶升工艺的连续钢混组合箱梁桥负弯矩区设计方法。对桥面板施工工序、支点顶升顺序、桥面板存放龄期等顶升设计参数展开研究,以期桥面板和钢梁达到良好的受力状态,并对结构线型进行了施工全过程监控。研究表明:皮尔格法可有效降低中支点桥面板拉应力,降低幅值达60%;支点顶升顺序会显著影响桥面板预压应力效果,各支点桥面板预压应力均匀是评价顶升顺序的重要技术指标;随着桥面板存放龄期的增长,其裂缝宽度明显减小。临汾市滨河西路与彩虹桥、景观大道立交桥项目的建成是基于顶升工艺的连续钢混组合箱梁桥在市政桥梁工程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其负弯矩区设计思路、设计参数取值可对国内钢混组合桥梁的大规模建造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3(9):36-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7
摘要:通过对山城重庆特色交通方式发展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在重庆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多种特色交通工具,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让步行与传统交通方式相融合,采用现代技术迭代升级,建设充满活力的立体重庆。
2023(9):42-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8
摘要:下凹桥区等低洼区域排水问题,不仅会使其所在环线交通中断,还会影响周边道路及其它环线的通行,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并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以内涝频发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下凹桥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校核城市下凹桥区现状排水能力、诊断下凹桥区内涝形成原因,分析下凹桥区排水设施改造方案,提出了针对下凹式立交桥积滞水问题的预防建议和解决方案。
2023(9):48-5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09
摘要: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提出了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等要求,我国基于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的站城一体综合客运枢纽开发建设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某市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为例,重点研究枢纽内外交通一体化、交通设施布局、各种交通方式换乘与衔接、站区主要交通动线组织等,探讨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2023(9):53-56,6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0
摘要:鄂州花湖机场不但是我国采用第一个获批建设的货运枢纽机场,也是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性货运机场。以鄂州花湖机场工程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交通仿真等数字化手段,研究客货机场尤其是货运枢纽机场有别于一般客运机场交通出行的主要特点,从多维度进行方案比选,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客货运输分离,交通流线顺畅,运行效率高,为四型机场的建设积累实践经验。
2023(9):57-6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1
摘要:以高铁宿迁站集疏运系统为例,分析了高铁站到发交通的交通量需求和时空距离期望,结合高铁站集疏运系统的建设条件和交通特征,研究分析了枢纽区集疏运系统的三种总体布置方案,在综合比较各种方案的功能、景观、经济等主要指标后,推荐“短地道+C形匝道”作为该站集疏运系统的推荐方案。
2023(9):62-6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2
摘要:以临沂市为分析案例,梳理现状路网存在的弊病;同时依据相关规划要求,提出“三环十八射”的骨架路网形态,规划形成高效畅达、层次清晰、形态匹配的道路系统,以期促进城市组团的协调发展,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并为同类型城市路网规划和建设提供参照方案。
2023(9):68-71,7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3
摘要:准快速路介于快速路与主干路之间,在主线重要的交叉口采用分离式立交,次要交叉口则采用右进右出,从而保证主线基本连续及其快速通行能力。准快速路能够充分发挥快速路连续通行的优点,且造价较快速路低,是交通强化的主干路,也是快速路的有效补充。依托苏州相城漕湖大道这一准快速路的设计实例,从速度选取、横断面布置、节点交通组织、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公交站台设计、近远期结合等方面对准快速路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准快速路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3(9):72-7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4
摘要:福宜高速公路昆明城区段作为主城至呈贡新区“两快五主”联系通道的重要快速通道,大致呈东南走向,全长约53 km。昆明城区段主要采用主线高架加地面辅路的敷设方式,考虑到城市路网规划、现状道路情况、地下管线、现状高速公路、既有铁路、征地拆迁及沿线景观需求等因素,对道路沿线进行了分段精细化设计。首先,通过项目交通流量分析来准确把握技术标准及工程规模;然后,在满足既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设置不同道路横断面;最后,对跨越南绕城高速、子君山生态园和既有米轨等进行了关键节点的方案设计。
2023(9):76-7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5
摘要:依托济宁市快速路一期工程,简要分析了济宁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现状,并从设计目标、系统架构、网络架构、与城区智能交通项目对接、子系统设计等方面,提出济宁市快速路一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为济宁等其他地区快速路智能交通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3(9):80-8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6
摘要:城市道路的延伸作为城市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铁路交叉方案已成为城市道路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介绍了兰州市T018#+T020#道路的工程概况、建设条件以及兰新铁路、兰州至中川铁路的相关情况;其次结合项目特点,针对道路与铁路交叉段提出了上跨和下穿两种方案,并从施工方法、施工期间对交通的影响、景观效果、养护工作量、对起点南山路立交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推荐采用分幅上跨方案。推荐方案经铁路部门审查后正在实施,可为类似城市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9):84-8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7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及空间拓展,道路穿越高速公路的项目越来越多。为了说明穿越方案的比选过程,以酒泉市飞天路穿越G30连霍高速公路项目为实例,根据施工工法、高速交通保障措施、地区施工技术力量、项目施工社会矛盾、工程造价等因素对穿越方案的影响,同时结合场地现状设施及地质情况,对其进行了多因素综合比选,最终选取了与之相配的路改桥方案。所得结论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3(9):87-89,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8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与高速铁路交叉点位增多。受高铁桥梁桥墩的净距限制及城市主干路的宽路幅制约,下穿设计方案的合理度直接着影响工程的可行性。为实现对下穿工程在设计、施工及监测等阶段的全过程指导,首先理论分析下穿工程对高速铁路安全影响的控制要素;然后以汕头市某城市主干路下穿汕汕铁路为例,从全专业角度详细分析道路、桩板结构、管线的设计原则和方案设计要点,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论证方案的合理性;最终系统阐述施工要求和监测水平,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2023(9):87-89,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8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与高速铁路交叉点位增多。受高铁桥梁桥墩的净距限制及城市主干路的宽路幅制约,下穿设计方案的合理度直接着影响工程的可行性。为实现对下穿工程在设计、施工及监测等阶段的全过程指导,首先理论分析下穿工程对高速铁路安全影响的控制要素;然后以汕头市某城市主干路下穿汕汕铁路为例,从全专业角度详细分析道路、桩板结构、管线的设计原则和方案设计要点,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论证方案的合理性;最终系统阐述施工要求和监测水平,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2023(9):90-9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19
摘要:为发挥不同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功能优势,提高新城公共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结合新城城市发展特征,构建上海市新城中运量公交系统适应性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适应性模型,评估不同制式中运量系统与新城间的适应性,根据各中运量公交系统制式的综合评价值提供新城选型决策依据,使得中运量公交系统适应新城城市特征,新城内部公共交通服务满足新城发展需求。
2023(9):94-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0
摘要:城市慢行交通具有群众联系紧密、环境友好低碳的活动特性。为进一步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提升改造,做出亮点,总结归纳了城市慢行系统的改造需求,同时基于城市慢行系统的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完善策略,意在为后续城市慢行系统的提升设计开辟思路,提供相应策略参考。
2023(9):98-10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1
摘要: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社会空间。随着城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发展已步入了中后期,城市的改造理念已由原来豪横粗放的“大拆大建”变为了经济友好的“微更新”。对于老城区街道而言,其“微更新”的难点在于现状格局既定,新规划难以落实;运营商多头管理,统协难度大;使用者多元,意见分歧多等。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更新方法。
2023(9):101-10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2
摘要:中小学学校周边的交通问题具有时段性、集中性、交通安全性等典型特征。但是由于前期规划的前瞻性不足,学校往往坐落于城市社区内部,学校周边道路又以30 m以下次、支路为主,车行道宽度有限,学生上学路线的最后300 m往往因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变得异常困难。成熟社区用地控制严格,通过拓宽红线、设置专用通道的方案实施难度大。以大学南路小学周边道路为例,通过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科学管理手段,对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在现状有限道路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分时段单行、明确路权、典型时段禁停管理、鼓励步行等措施缓解典型时段内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矛盾,确保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性,为成熟社区内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优化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3(9):104-108,11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3
摘要:传统城市道路改造多为“修补型”改造,集中在路口拓宽渠化、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完善、景观提升等以补全功能为主的措施,实施过程相互独立,缺乏统筹考虑,道路常态化施工影响大。为减少道路阶段性改造不彻底影响,提高市民出行体验,节约资源,现分析道路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挖掘痛点难点,结合道路功能定位及路侧建设条件,从街道设计理念出发,采用精细化设计手法,以“绿色、高效、智慧、品质、活力”出行为目标,提出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提升技术要点及技术措施,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2023(9):109-11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4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城市道路与周边地块的协同要求越来越高。现基于长沙市天心区某道路工程的建设实践,探索了城市道路与两厢土地统筹开发建设的模式,将道路人行道绿化与建筑前区有机结合,整合周边地块资源发挥协同作用,突破了常规道路设计用地红线限制,优化了道路建设条件,实现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根据土地出让情况,提出了城市道路与两厢土地协同建设的相关建议,为城市道路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3(9):112-11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5
摘要:随着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预防性养护得到很大的重视,其中薄层是一种高效且具有性价比的方式。针对当前热拌薄层污染严重,且施工性能较差等问题,基于冷拌冷铺技术的生态型薄层的方式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沥青未经过高温,生态薄层的黏结性能是重点。为改善生态型薄层罩面层间黏结性能,进一步提高薄层罩面的养护寿命,对3种不同的层间黏结材料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包括70号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试验方法采用MTS拉拔试验,通过3种不同黏结材料不同洒布量下的拉拔力、黏结强度,评价其作为层间材料的黏结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除了0.6 kg/m2及以下洒布量的基质沥青之外,其他方案均能够满足较为苛刻的黏结强度值不小于1 MPa的要求,整体黏结性能较好的材料为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洒布用量取0.6kg/m2和0.8 kg/m2时,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黏层材料和SBS改性沥青黏层材料的层间拉拔强度可达最佳又能保证性价比优秀。
2023(9):115-11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6
摘要:多孔水泥混凝土粗糙的表面、联通的孔隙使其热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泥混凝土存在显著差异。为掌握热物理性质对多孔水泥混凝土温度变化的作用规律,对其进行温度监测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无量纲化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反射率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最高温度的降低有最大的积极作用。辐射率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最低温度的降低有最大的积极作用。辐射率对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内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下降影响最大。相同条件下,增大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反射率和辐射率,可降低其表面和内部的温度。
2023(9):118-12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7
摘要:近年来,许多城市在老城区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将其改造成低噪声、平整度和舒适性等使用性能更优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俗称“白改黑”。白改黑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反射裂缝。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反射裂缝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1]。因此,如何有效抑制和延缓反射裂缝对白改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后反射裂缝的类型、形成机理和处治措施,并以西安市某区城市道路白改黑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3(9):122-1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8
摘要:在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前期方案研究中,以层次分析法为决策分析方法,建立了以非机动车道安全性目标层、安全性评价因素层、安全评估因子层所构成的3层式结构模型,以此构造比较判别矩阵,分析并提出各评估因子的权重和重要性排序,对非机动车道的安全性评价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加权计算对非机动车道的总体方案进行了比选。
2023(9):126-129,13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29
摘要:当前上海亟需建立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交通治理新路径,以进一步提升交通辐射能力。立足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从提升交通设施效率,提高交通服务品质出发,分析了构建上海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从服务上海、服务市民、提升智慧管理等多个维度,介绍了多层次可展现、可跟踪、可分析的综合指标体系及应用场景。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助力上海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决策和提升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提升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治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2023(9):130-13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0
摘要:对于跨河桥梁,桥梁结构安全风险因素除了超载外,超标洪水对桥梁冲刷是跨河桥另一重大隐患。大量桥梁水毁实例资料显示,跨河桥在超标洪水作用下易出现基础冲刷掏空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板式橡胶支座滑移导致桥梁错位、上部结构直接漂浮滑移、上部结构直接横移倾覆等桥梁失效形式。因此,以合肥市南淝河上4座重点跨河桥为例,对桥梁在超标洪水下的的失效形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同类型桥梁在洪水状态下的失效形式分析提供参考。
2023(9):133-13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1
摘要:赤水市凉江大桥采用主跨跨径200 m非对称斜拉-拱组合桥跨越赤水河道。无背索桥塔由混凝土直线塔与钢管曲线塔组合构成,9根斜拉索锚固于钢管曲线塔。拱肋采用中承式多项式悬链线无铰提篮钢箱拱,拱肋截面宽2 m,高3 m,共布置22对吊杆。主梁采用纵横梁体系,全宽26.6 m,横梁与吊杆同间距每8 m设置一道。空间有限元计算结果全面地反映了索塔、拱肋与主梁构件的受力特点及应力分布情况。
2023(9):138-14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2
摘要:丹河大桥是国内某一级公路工程上跨丹河的一座特大桥,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桥梁全长1 738 m,其中主桥结构形式为(130+130)m独塔组合梁斜拉桥,结构体系为半漂浮体系,采用支架拼装施工。现阐述该桥梁的结构设计、技术难点和创新点,为其他桥梁设计者提供该类型桥梁的设计建议。
2023(9):141-144,1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3
摘要:为探究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挠度及内力影响机理和控制策略问题,首先对主梁下挠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给出了用于后续计算分析的计算工况和有限元模型;其次探究了主要影响因素对连续刚构桥挠度和内力的影响机理;最后基于影响机理分析结果,提出了减小主梁下挠和内力的控制策略。研究表明,影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主梁竖向挠度以及结构受力的主要因素有:相对湿度、加载龄期和预应力损失,其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预应力损失>相对湿度>加载龄期;当预应力损失从5%变化到25%时,主梁竖向挠度最大约增加了18.86%,主梁弯矩约是原来的2倍,可见预应力损失会显著加大主梁的弯矩和主梁竖向挠度;为防治大跨度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在营运过程中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挠和内力问题,有必要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营运阶段对预应力损失进行控制。
2023(9):145-1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4
摘要:为研究车道荷载对小半径曲线双窄箱钢-混组合连续梁桥的偏载效应,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该结构的弯曲、扭转和畸变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曲线半径外侧偏心活荷载、内侧偏心活荷载和对称活荷载三种荷载工况,结合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进行分析,引入了应力放大系数的概念研究了该结构的偏载系数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梁曲线半径外侧产生的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大于组合梁内侧;组合梁的正应力放大系数近似为1.3~1.4之间,正应力的偏载效应在中支点处最为明显;剪应力放大系数近似介于1.5~1.6之间,剪应力的偏载效应在中跨1/4处最为明显。与直线梁桥相比,小半径曲线双窄箱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在偏心车道荷载下的应力放大系数较大,对该类结构而言,由活载引起的偏载效应不容忽视。
2023(9):149-152,1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5
摘要:对一种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过程开展理论分析研究,为我国中小跨径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对闭口和开口钢箱截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闭口截面相比开口截面,虽增加少量用钢量,但减低了钢梁应力水平,减少了焊缝数量,进而减少了焊接问题的出现,适用于中小跨径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建设。
2023(9):153-1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6
摘要:在高烈度震区的桥梁抗震设计中,相比于延性抗震设计,采用减隔震装置可以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增大结构阻尼达到消耗地震能力和降低结构地震响应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桥梁抗震性能,有着显著的经济性和震后易修复性的优点。以某8度区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全桥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动力分析对桥梁减隔震性能进行研究,并与相应的非减隔震桥梁进行对比检验隔震效果。同时,结合动力分析结论对桥梁抗震构造措施进行精细设计,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保证减隔震装置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桥梁达到预期抗震性能目标。
2023(9):158-16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7
摘要:基于抗震性能及施工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桥梁连接方法,在连接端头预埋圆形型钢,通过焊接连接,对比灌浆套筒、金属波纹管的其他构造,该连接方法施工方便,操作容易,施工速度更加快速。通过对型钢连接方式的试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型钢连接的装配式桥墩与现浇桥墩破坏均为弯曲破坏。型钢连接的装配式桥墩柱根处破坏程度较轻,混凝土破坏主要集中在预埋钢管顶部以上。(2)型钢连接的装配式桥墩承载能力高于现浇桥墩。(3)型钢连接的装配式桥墩与现浇桥墩的残余位移相当,但在耗能能力及延性方面前者的表型更好。(4)型钢连接的装配式桥墩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为装配式桥墩在高烈度地震区的使用提供一种方法。
2023(9):162-16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8
摘要: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是我国研发的一种新型减隔震装置,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高烈度区大跨径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中。该支座滑动球面的摩擦系数μ、球心距H和固定支座的水平极限承载力Fu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3个重要参数。通过对这3个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得到桥梁抗震性能与3个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采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进行抗震设计的桥梁提供指导。
2023(9):166-17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39
摘要:钛谷渭河大桥是位于宝鸡市代马组团,沟通渭河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主桥为下承式连续蝶形拱梁组合体系结构,拱圈为组合式蝶形拱圈,造型独特,受力复杂。主要介绍该桥的设计思路与受力特点,并对整体与局部进行了建模分析计算。
2023(9):171-175,17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0
摘要:以新建和若铁路预制装配式桥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铁路预制装配式桥墩构造设计对受载作用下其结构合理性、安全性及经济性影响。采用国家现行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对预制空心墩进行上部结构自重、二期、列车制动力三者组合加载。根据控制空心墩不同壁厚、不同预应力束数、不同墩柱后浇段高度等因素,基于MIDAS CIVIL软件建立桥墩受力模型,得到3类不同控制因素在墩顶、墩底和墩身关键点处发生的位移与弯矩的变化。研究表明:墩柱壁厚按45 cm设计时可以满足和若铁路实际工程的设计需要,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壁厚40 cm相比位移降低17.61%,弯矩变化很小,整体结构更加经济合理,能保证行车安全;预应力束数按12根设计时足以满足桥墩的力学性能,构造更经济合理;墩柱后浇段按4 m设计时能够更好满足和若铁路实际工程需要,同时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3.2 m相比墩顶水平位移降低1.61%,对弯矩影响不大。通过优化对未来预制装配式桥墩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意义。
2023(9):176-17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1
摘要:介绍常见的异型桥墩形式,选取结构改造和受力较为复杂的弹弓型桥墩进行设计,提出该类桥墩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深圳地铁6号线异型桥墩为研究背景,采用MIDAS CIVIL和FEA对其进行梁单元及实体单元分析,提出普通钢筋配置的参考方案,特别关注上层桥梁的联动位移和各交接点处的应力集中,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2023(9):180-1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2
摘要:独柱花瓶墩外形美观,受力合理,在城市桥梁建设中得到大量应用。结合某城市高架桥项目,对其涉及的独柱花瓶墩采用设计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计算,同时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精细化分析,并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3(9):183-18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3
摘要:连续箱梁桥下部结构为连续独柱墩的形式可能存在倾覆问题。对此结构形式桥梁进行抗倾覆加固设计值得研究。现结合某匝道桥抗倾覆加固案例,介绍一种在独柱墩处增设钢盖梁单支承变多支承的加固方案。计算显示增加支承可有效提高抗倾覆稳定性系数。最后对桥墩及钢盖梁进行了验算,证明此种加固方式安全可靠,可为类似加固工程作参考。
2023(9):186-18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4
摘要:对桥梁黏滞阻尼器的重要性及其在役性能检测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又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黏滞阻尼器的在役性能测试为例,对桥梁阻尼器整个现场测试方法和流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23(9):190-192,1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5
摘要:以上海中央商务区排水系统为例,系统性地讨论了在受限空间下,泵站及调蓄池的合建方案以及管网的施工方案。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建设空间,在泵站用地仅《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建议值60%左右的情况下完成了雨污水泵房的布置,并通过纵向空间的利用,进一步实现了泵站与初雨调蓄池的合建;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采用盾构法作为合流干管的施工工艺,较传统顶管法在主干道路上减少了50%的施工井数量,减轻了对现状交通的影响。
2023(9):193-1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6
摘要:为进一步应对初期雨水引发的地面水体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用科学的措施对初期雨水加以控制。采用雨水泵站、初期雨水调蓄池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可有效降低初期雨水污染的影响,提升水环境的质量。目前调蓄池进水一般采用重力进水的形式,根据调研结果,采用重力进水的调蓄池存在土建造价费用高、进水时高差较大导致池体压力较大、臭味较易溢出等问题。采用重力与泵提升协同进水的形式可显著节省投资,并不降低原泵站防汛能力。按10 000 m3规模测算,调蓄池重力与泵提升协同进水相较全重力进水可节省建设投资工程费用约2 500万元。同时为落实“双碳战略”,在调蓄池顶部设置光伏发电系统,作为放空泵和照明等的供电来源,从而达到节约能耗、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经济效益良好。
2023(9):198-20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7
摘要:随着短时强降雨频发和人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断追求,“城市看海”现象不断引发媒体关注。柳泉路积水路段改造工程通过整治河道,提升管网,改造小区和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四个方面措施实现了消除路段积水,提高区域排涝标准的目的,以期对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023(9):203-20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8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四川某乡镇雨污分流项目实践经验,探讨农村污水治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要点。总体来说,建议以排水主干管网络搭建为基础,重点改造道路边沟、入户连接井,辅以有效的分流井、截污干管,逐步推进入户排水管改造,最终实现农村污水有效治理。因乡镇具有无规划红线、地块界线不明确、道路狭窄、交通不成网、民意舆情难控等问题,改造方案需深度结合交通组织方式、施工方式、施工周期等因素同步考虑。通过已完成项目探讨总结,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经验借鉴。
2023(9):207-21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49
摘要:日照市依山傍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鲁东丘陵区,境内河流纵横,地貌类型多样。近年来,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外部环境和下垫面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防洪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落实总体规划相关内容,与城市人口及发展规模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主城区防洪体系,巩固提升重点区域防洪保障能力,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及防洪建设项目等。做好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可为北方滨海丘陵城市相关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9):212-21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0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上海市水务局发布《上海市水务设施(厂/站)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推进污水处理厂等水务设施进行海绵化。结合某大型污水厂改造工程,提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方案,通过运用雨水缓存塘、植草沟、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新增建设区域内径流总量控制;通过雨水缓存塘的利用,提高服务地块雨水秩序能力,并错峰排入厂区已建雨水系统,避免已建雨水管道大面积翻建,同步提升厂区景观效果。通过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区域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雨水系统重现期达到3 a一遇标准。
2023(9):216-21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1
摘要:江苏某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5 000 m3/d提高到2万m3/d,出水水质主要针对TN和NH3-N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提高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18)太湖地区其他地区排放限值。由于用地限制、脱氮标准提高及扩建,生化段新建和改造采用多模式AAO工艺,并将现状三沟氧化沟改造为AAO,实现扩容目标;深度处理段采用混合、波形板絮凝、侧向流斜板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实现TP和SS达标。该工艺土地利用率高、运行稳定、处理成本低、运行管理简单,适合用于乡镇级别污水处理厂。
2023(9):220-2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2
摘要:“一带一路”沿线某南亚内陆国家排水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城市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水污染现状,亚洲开发银行在加德满都谷地援建三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排入当地河流,为了减少二次污染,设计采用污泥消化产沼气,沼气用于锅炉供热及发电,实现对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消化段工艺设计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节点。以D污水厂为例,对消化池的工艺设计进行探讨。
2023(9):225-2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3
摘要:排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部分管网开始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急需修复。老旧管网修复是污水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一环,缺陷管网修复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现结合深圳市某片区202.77 km现状排水管道的检测成果,主要对结构性缺陷管网的两种修复方式开挖换管和非开挖修复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详细介绍了修复工艺选择中应考虑的各项因素,最后针对非开挖修复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2023(9):230-23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4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分析新时期水务发展需求,统筹城市发展与水务规划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水务高质量发展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州市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担负着重要的发展使命,面临“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南沙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为例,探索新时期水务高质量发展思路,以期为广州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水务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2023(9):234-23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5
摘要:钢板组合连续梁桥因自重轻、截面较薄,在施工过程中受外荷载影响存在整体失稳和局部屈曲风险,影响桥梁施工安全。以交通部钢板组合梁桥60 m跨径进行参数分析,研究其施工阶段整体及局部稳定性。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跨径、高跨比和横梁间距下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节段跨径增大,钢梁稳定系数下降,跨径每增大5 m,稳定性降低40%左右,40 m跨径时处于规范限值临界状态;(2)相同跨径下,钢梁稳定性随着梁高增大而减小,梁高超过3.5 m时,40 m跨径单梁稳定系数低于规范临界限值,结构稳定性较差;(3)横梁间距超过10 m时,缩短横梁间距可以提高结构稳定性,间距小于10 m时改变横梁间距对结构稳定性提升不大。
2023(9):238-2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6
摘要:以京台高速公路济南至泰安段改扩建工程一标段中的四座桥梁调坡顶升工程为例,根据各桥的工况不同,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桥梁顶升施工方案,介绍了桥梁整体调坡工程多种桥梁顶升工艺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2023(9):242-24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7
摘要:地下连续墙施工以大型设备为主,人工为辅。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工序相对较为复杂,涉及设备种类多、体型大。因此,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施工安全风险,尤其是地下连续墙墙体钢筋笼的吊装过程安全风险较高。从设备的角度出发,对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2023(9):246-25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8
摘要:通过常规性能试验、动力黏度试验、弹性恢复试验和Brookfield黏度试验,研究了高黏剂种类和掺量对高黏弹改性沥青宏观性能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探究了改性沥青微观结构变化,评价了自主研发的高黏剂制备的STC-10高黏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黏剂均能显著降低改性沥青针入度,提高软化点和延度,但对60℃动力黏度和135℃黏度有不同影响。高黏剂掺量提高导致改性沥青中零散的聚合物微粒向网络结构转变,网络结构间出现明显过渡区,对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STC-10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技术要求,证明高黏弹改性沥青和STC-10级配在超薄罩面中应用具有可行性。研究成果为新型高黏弹改性沥青在同步超薄罩面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9):251-25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59
摘要:采用4种标号沥青和4个粉胶比制备16种沥青胶浆,在不同频率和温度下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通过温度扫描试验获取不同温度下的复数剪切模量、相位角、车辙因子和复数模量主曲线。方差分析表明:沥青胶浆复数剪切模量随着沥青标号的减小及粉胶比的增大而增大;沥青胶浆相位角随着沥青标号增大而增大,而与粉胶比相关性不大。在5℃低温下,粉胶比对沥青胶浆的力学性能影响更显著;在15℃中温下,粉胶比及沥青种类对沥青胶浆的力学性能影响水平大致相同;在60℃高温下,沥青种类对沥青胶浆的力学性能影响更显著。沥青胶浆在不同温度下复数剪切模量G*、相位角δ、车辙因子G*/sin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高温条件下,沥青种类对胶浆流变性能影响最为显著。
2023(9):256-26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0
摘要:不同压实成型方法制备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采用改进的马歇尔击实法和垂直振动压实法制备两种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一步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在试验结果基础上建立基于Weibull分布的间接拉伸疲劳方程,对不同压实成型方法的疲劳方程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不同压实成型方法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垂直振动压实法制备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平均力学强度可达到现场取芯试件的92%,而改进的马歇尔击实成型试件的平均力学强度仅为现场取芯的65%;与改进的马歇尔击实法相比,垂直振动压实法的最佳乳化沥青掺量和外掺水量分别降低了9%和11%,同时抗水损害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和高温抗车辙性能可分别提高4%、12%和35%;基于Weibull分布建立的疲劳方程可有效评价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垂直振动压实法制备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表现出良好的应力变化敏感性和疲劳耐久性,其在应力比为0.5时的疲劳寿命是改进马歇尔击实法的1.36倍。
2023(9):261-26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1
摘要:现有基于分子模拟的沥青-集料黏附性研究通常忽略了矿物表面性质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两种不同的表面悬键补偿方式构建了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SiO2及Al2O3矿物模型,从矿物表面电荷和矿物表面基团两个角度探究矿物表面性质对沥青-集料黏附性的影响。分子模拟结果表明,矿物表面原子及其电荷决定了沥青与矿物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同时影响沥青分子的分布及空间构型。此外,矿物表面羟基化对沥青-矿物模型的总结合能影响较小,但能够显著提高沥青与矿物模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同时显著降低二者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2023(9):268-27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2
摘要:针对目前用于提高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抗紫外老化能力外加剂较多的现状,综合考虑复合改性沥青宏观性能指标、微观性能指标以及成本因素,采用熵权-TOPSIS理论对于6种不同的抗老化剂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该理论确定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配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以及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配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两种复合改性沥青方案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可以满足沥青路面抗紫外特性需求。其为今后改性沥青配方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2023(9):272-27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3
摘要:针对在役沥青路面抗裂性能评价难题,采用半圆弯曲试验方法及临界应变能指标评价其抗裂性能,基于江苏省典型高速公路现场芯样开展了35组上面层半圆弯曲试验,并通过20%和80%分位临界应变能结果提出了在役沥青路面抗裂性能三级评价标准,不同等级临界应变能分级标准分别为0.3 kJ/m2和0.7 kJ/m2。
2023(9):275-27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4
摘要:国内市政污泥因历史问题临时覆膜密闭堆放的问题屡见不鲜。某暂存污泥库区需要将污泥取出后进行干化处理后送至电厂焚烧,以解决环保问题,恢复暂存场地土地使用功能。取泥过程易发生臭气外泄,产生二次污染及作业安全问题。采用绞吸技术,可以在全封闭状态下完成污泥绞吸至污泥干化设备,通过牵引实现绞吸装置的膜下移动进行大部分污泥的绞吸出库。在绞吸完成后紧随进行清库作业,直至库区污泥全部取出。通过实践验证,绞吸出库相对常规挖泥工艺有快速、环保、出泥含水率受控等优势,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2023(9):279-28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5
摘要:城市的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构建了城市宏观格局,市政团队的提前介入,可从城市微观方面考虑,论证宏观格局下微观竖向的合理性,完善区域竖向设计,为后续区域路网设计、后续地块开发等提供完善的竖向和排水规划,构建区域规划设计一体化。应对全球极端暴雨天气,调研周边地形地貌、现状路网、水系、排涝等方面, 使用ARCGIS进行大区域宏观竖向梳理,使用EICAD、DICAD软件进行微观路网竖向设计,使用湘源控规软件进行整体的土方计算,对道路、排水、规划多专业进行协同论证区域竖向规划,为后续建设的适用性、可持续性、经济性提供支撑。
2023(9):282-284,2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6
摘要:仰拱曲率对三车道大断面隧道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大,分别从二次衬砌弯矩、轴力及安全系数等方面对仰拱曲率对三车道大断面隧道的承载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圆弧半径与仰拱半径的比值R*存在临界值,当仰拱曲率在临界值以下时,弯矩和安全系数变化相对较大,当仰拱曲率超过临界值时,弯矩和安全系数变化相对较小;结构越趋于圆形,安全系数越大,承载力越高。
2023(9):285-2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7
摘要:对于大型或超大型城市的核心,利用在地下修建隧道的方式以缓解交通压力,早已成为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脱困的最无奈的解决方式。但由于周边环境条件的限制,此类隧道的施工方式基本仍停留在最为传统的施工工艺上。隧道的施工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建设投资及损耗也大。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出现和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Ⅱ标整体式结构试验段,对装配整体式结构街头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及设计,推动配整体式结构在其他明挖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并为后续的相关工程带来一点借鉴。
2023(9):289-29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8
摘要:结合实际案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程序软件包对建筑基坑临近某既有隧道的施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得出基坑开挖卸载会引起隧道发生向上的竖向位移及靠向基坑的水平位移。最大位移均出现在正对基坑开挖的隧道位置,且呈现距基坑水平距离越小,位移越大的特征。基坑开挖后,隧道最大竖向位移值为2.8 mm(竖直向上),最大水平位移为-0.4 mm(靠向基坑方向),其影响程度很小,属安全可控范围之内。
2023(9):292-29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69
摘要: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是促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关于综合管廊深基坑设计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以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工程背景,综合分析综合管廊深基坑特点,针对基坑周边不同环境的特点,结合基坑特性,在不降地下水的情况下,提出了不同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并得到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实际应用,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2023(9):297-299,30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70
摘要:通过分析研究桥式盾构法下穿路基工程,总结得出桥式盾构法下穿路基变形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深入分析其变形机制。根据提出的关键影响因素,依托实际工程,进行桥式盾构下穿既有高速公路和结构的设计应用,提出了多种应对既有路基和结构变形的设计。
2023(9):300-30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3.09.071
摘要:预制构件市场价格是装配式建筑总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价来引导和规范预制构件市场。为克服信息价发布存在的时滞性,实现精细化、及时性管理,提出预制构件市场信息价的及时动态测算方法,通过构建马尔科夫优化后的SCGM(1,1)c预测模型实现对信息价周期内主要波动项人材机费用的预测,再将其代入信息价测算模型中实现市场信息价的动态测算。以W市预制外墙板市场信息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马尔科夫SCGM(1,1)c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满足预制构件市场信息价提前预测的需求,MAPE值为0.81%,相比于其他3种常用的价格预测方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55008850 邮箱:cdq@smedi.com
版权所有: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