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1
摘要:从构建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的视角,重新认知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灰绿协同的重要性。通过系统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总结灰绿协同在涉水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三个热点方向上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灰绿协同的概念、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为后续细化的协同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此外,探讨灰绿协同理论在过往研究中的局限,并在长期视角下针对协同方向、协同技术、协同评价、协同数字化提出四点展望,为强化基础设施协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建议。
2024(1):9-1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2
摘要:为了探究“绿色低碳”背景下,“绿色低碳”城市道路的设计方法,首先,从“绿色低碳”的概念内涵出发,探索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安全、生态、低碳的技术要素;然后,以某城市道路为案例,阐述“绿色低碳”城市道路技术要素的应用技巧和设计手法,为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1):13-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3
摘要:当前形势表明,碳治理的紧迫性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而迫切。城市道路交通领域在按时达成预定碳目标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为理清各种措施、路径或方法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明晰的治理框架,并把握研究与实践的关键路径,以便于更有效的碳中和行动。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归纳与演绎等多种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性解决方案和碳中和措施分系统的基本架构,明确了从系统、分系统、子系统到关键组件的关键线路,对碳中和措施分系统中的两类主要负排放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强调了负排放子系统在城市道路交通实现零碳排状态中的决定性作用。其结论可为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碳中和措施系统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1):19-2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4
摘要:针对降低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生产、施工、管养过程的碳排放问题,开展对排水性沥青面层OGFC沥青混合料包括原材料准备、原材料运输到生产基地、混合料生产拌和阶段在内的生产过程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将排水性沥青面层OGFC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划分为材料准备和混合料生产拌和两个阶段,根据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材料准备方案、生产工艺等,按排放因子法计算系统边界内各阶段的碳排放,分析各分项碳排放占比,提出合适的碳减排措施。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高等级道路金海路改建工程为例,对研究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和碳减排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碳减排效果比较显著。
2024(1):23-2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5
摘要:开展城市道路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是服务“双碳”目标、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依托“重庆市广阳大道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城市道路建设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依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新建城市道路碳排放关键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从建设材料、施工机械燃料及电力等角度识别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碳减排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道路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绿色发展。
2024(1):27-29,3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6
摘要:首先,基于城市道路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碳排放计算原则和思路,构建了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建造阶段、运行阶段和拆除阶段”3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然后,通过分类统计不同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因子,定量分析了市政道路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以及碳汇量;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论述了所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在碳达峰、碳中和分析中的基本步骤以及所需要收集的资料,以期为后续市政道路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碳足迹等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2024(1):30-3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7
摘要:立足双碳目标发展新形势,重点聚焦绿色公路建设阶段碳排放测算研究,依托津石高速天津西段工程,通过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实现从多层级进行不同颗粒度的绿色公路建设碳排放量化计算,并对其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发现碳排放量较大的材料主要为水泥、钢类和生石灰,分别占到材料总碳排放的32.27%、41.09%和23.48%,总占比超95%;消耗量较大的材料主要为矿土料,占总消耗量比例超85%;回旋钻机及自卸汽车为排放最大的机械设备,分别占到总体排放的22.28%及19.84%,累计占比超过40%;消耗量最大的机械为电动卷扬机,消耗台班量占到总台班量的20.99%。
2024(1):35-39,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8
摘要:2015版长沙骨干路网规划围绕“一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向和“一主两次五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开展,提出了“两环四横七纵十二射”的高、快速路和“五横、五纵”的快捷路组合的骨干路网结构。结合2035年长沙建设新兴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都市圈建设的示范城市的总体规划,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三个高地”的奋力建设,黄花机场、渝长夏高铁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启动,长沙需要重新审视骨干路网建设,以支撑应对多重战略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辐射长株潭、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4(1):40-4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09
摘要:综合保税区由于具备保税、进出口等业务功能,其园区监控管理、进出口设置、交通组织方式等有着特殊要求。通过梳理研究广州、深圳现状综合保税区的规划情况,结合汕尾综合保税区实际条件,从内部路网规划、出入口设置、交通设施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使规划的交通系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从而支撑汕尾综合保税区的发展需求。
2024(1):43-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0
摘要:基于多源交通大数据分析,从出行需求、用地布局、交通系统等多方面系统评估江宁区交通拥堵状况,识别交通拥堵成因,精准把握交通症结,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 法,推动拥堵治理重点从保障“行车通畅”向提升“车的效率”和“人的体验”转变,提出以健康发展、完善供应和需求调控为核心战略,从用地开发、轨道交通、路网体系、常规公交、慢行交通和停车系统六个方面拟订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2024(1):48-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1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道路的改扩建需求日益增多。道路改扩建应满足新的功能定位、保证新的设计车速,并兼顾现状已经形成的集散交通系统。在申港大道(随塘河西—沪城环路)改建工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其功能定位和建设条件,同时结合《南汇新城高品质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导则》的要求和交通流量预测结果,进行了改建工程的总体方案研究和设计,所得结果可为上述《导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城市主干路的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工程经验和设计参考。
2024(1):54-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2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设范围开始向外扩展,早期建设在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已邻近新的城市建设开发边界,与城市外围快速道路逐渐交融,产生了高速出入与城市快速交通需求叠加的多路交叉口。吉安市高速南互通与西外环快速路相交形成了五路交叉口,通过分析该节点功能定位、交通需求,结合城市规划发展阶段,论证合理方案,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多路交叉口提供经验。
2024(1):58-61,6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3
摘要:加速车道长度设计是否合理对车辆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为提高互通立交入口匝道加速车道长度设计的合理性及车辆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分析合流影响区车辆交通特性,基于修正的二阶爱尔朗车头时距分布模型,建立大型车在不同坡度(-2%≤i≤2%)、不同比功率(8~12 kW/t)下的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重点研究大型车在不同坡度、不同比功率下的加速车道长度。研究发现:坡度、比功率与加速车道长度均成正比。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大型车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加速车道长度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2024(1):62-64,7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4
摘要: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经常会将一些小型红绿灯路口改为右进右出路口,沿线居民的刚性交通需求则需采用掉头形式进行绕行,因此掉头口设置比较重要。可以利用前后红绿灯进行掉头,也可以在路段中设置掉头口,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路段中的空中掉头车道。通过研究路段中间设置掉头口的相关情况,提出了掉头设计策略,给出了相关案例分析,希望对解决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中的车辆掉头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024(1):65-6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5
摘要: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联系了老黄岛与东岸城区,对加强胶州湾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开工建设。为满足隧道黄岛端交通疏解需求,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现对二隧黄岛端骨干路网交通衔接方案进行研究。在分析黄岛端区域现状及规划条件的基础上,预测过海出行需求,并分析隧道对区域路网的交通影响,提出黄岛端接线道路提升优化建议及建设时序,最后对淮河路、疏港高架、黄河路道路提升改造总体方案进行研究,旨在为后续道路建设提供方案借鉴。
2024(1):70-7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6
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道路人行道及建筑退界范围,共同承载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布局的需求,同时也是市民步行出行、便利生活、邻里交往的载体,与“基建、民生”等问题息息相关。雄东A社区作为居住为主导的宜居生活单元,鼓励城市建设用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混合利用, 引导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复合。创建“就近职住、 功能复合”的现代城市,在规划及设计中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
2024(1):74-7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7
摘要:为推动重大交通工程方案稳定与落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对资源要素保障提出了高标准要求。通过调研上海市“十四五”期间重大道路交通建设工程资源要素协调过程和平衡方案,将资源要素归纳为水资源、绿地、林地、土地、房屋、管线、环境保护及其他设施8个大类,并按项目推进阶段分别总结出要素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平衡思路,形成了合理、科学、高效、统筹的资源要素平衡和保障方案。所得方案可供今后道路交通项目建设借鉴,也可为铁路、航运等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保障提供参考。
2024(1):78-8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8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逐渐从“有”转向“优”,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城市道路中常见的无障碍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以人民需求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优化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策略,以期引领无障碍设施由符合规范要求向满足高质量需求所迭代。
2024(1):81-8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19
摘要:抗滑桩是一种常见的高边坡支挡措施,为研究影响抗滑桩的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ABAQUS数值模拟研究了桩径、桩体嵌固段长度和桩位对桩内力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桩身弯矩和剪力与桩径呈正相关关系且抗滑桩能够显著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增大桩的直径更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性;(2)抗滑桩的嵌固段深度对桩的内力分布也会产生影响。具体来看,嵌固段越长,桩身内力越大,但增大嵌固段长度可以有效减小桩顶位移;(3)桩布设位置对于桩身的内力影响表现为桩位越靠近坡趾,桩的内力以及桩顶位移越小。因此在抗滑桩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桩的受力和桩的位移。研究结果为高边坡工程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4(1):85-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0
摘要:跨江大桥跨径较大,桥位风速较高,抗风问题至关重要。随着桥梁造型逐渐复杂,规范中一般公式无法适用其抗风计算,因此针对某主跨为238 m的跨江空间曲塔斜拉桥的抗风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虚拟风洞试验技术获取了主梁的静气动力系数、气动导数以及桥塔分段的模拟风荷载;利用三维颤振稳定性分析方法检验了主梁颤振性能;对主梁的涡激共振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风攻角下的振幅-风速曲线;分析了结构静风荷载下的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该桥主体结构的抗风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
2024(1):89-9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1
摘要:洪塘大桥位于福州西郊,跨越乌龙江,需原桥位拓宽改建,新建主桥采用自锚式悬索桥。基于施工期间保通车的民生要求,提出了三阶段横向拼接施工的设计方案,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在改建工程中实现保通车目标的自锚式悬索桥。首次提出了主缆平弯锚固方案,改善了主缆锚固区的管养条件。采用有限元程序对桥梁运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指导施工和施工控制,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
2024(1):94-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2
摘要:祁连山路跨蕰藻浜大桥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连接普陀区、宝山区的现状断头路,跨越Ⅲ级航道蕰藻浜。祁连山路跨蕰藻浜大桥主桥采用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65+132)m,塔梁固结、塔墩分离结构体系,主梁采用钢-混凝土混合梁,主塔采用帆形塔,造型优美。现重点介绍祁连山路跨蕰藻浜大桥的跨径拟定、总体布置、结构体系、构造设计、成桥索力确定原则等。
2024(1):98-10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3
摘要:嘉兴市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跨越京杭大运河地面老桥(龙凤桥)拟采用钢-UHPC 组合梁方案,与常规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波形钢腹板连续梁和系杆拱桥方案在经济性、施工方案和耐久性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UHPC 组合梁在大跨径桥梁工程中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4(1):102-10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4
摘要:钢板组合梁结构轻质高强、施工快捷、全生命周期内绿色环保,是实现桥梁上部结构工业化建造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某高速公路25 m中等跨径钢板组合梁为工程背景,首先介绍了结构设计情况,然后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结构受力特点,并计算得到了结构基频和最不利状态下的钢板应力。计算结果可为类似结构提供参考。
2024(1):105-11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5
摘要: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在受力情况下加固,面临着加固件及原构件受力不同步、原构件不可随意拆卸、加固后传力路径复杂等问题。钢桁桥设计往往采用“强节点,弱杆身”的原则,节点连接加固的同时,其连接杆身往往需要一起加固,两者不可分割,连接构造对传力效果及其有效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依托上海市松浦大桥大修工程,以控制既有原构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原则,围绕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对4种节点连接加固构造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应尽量避免原连接件的拆除,并应与杆身加固件的连接构造统筹考虑;然后,基于构造方案4,给出3种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法及流程,并通过算例说明了3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提出节点连接加固后应为杆身加固件传力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避免在杆身端部加固件内力向原构件转移;最后,通过成桥试验结果,对设计进行校正,论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2024(1):111-11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6
摘要:为研究钢混组合宽桥的最优箱室划分方法,分别从桥梁纵向受力、桥面板横向受力以及相关工程措施等角度,采用控制变量法,依照现行桥梁设计规范,对组合梁案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较为经济、合理的组合梁宽桥箱室划分方法和建议参数值。
2024(1):116-11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7
摘要:青岛西海岸珊瑚贝桥连接西海岸滨海大道和名人岛(人工岛),功能定位为青岛滨海标志性景观桥梁,桥梁全长290 m,主桥为40 m+70m+70 m+40 m钢结构连续箱梁,梁上设置钢结构空间曲面异形拱,引桥为35 m+35 m钢结构连续箱梁。结合青岛城市文化和桥位环境,通过新颖的创意构思和创新的设计方法,将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融为一体,珊瑚贝桥的建成效果达到预期,成为青岛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景观桥和网红桥。重点介绍该桥的创意构思理念、总体设计以及钢结构施工情况。
2024(1):120-12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8
摘要:斜靠式拱箱桥为采用主拱、斜靠拱、横撑和系梁形成的空间受力体系。以主跨145 m斜靠式钢箱拱桥为工程背景,研究分析其稳定承载力。有限元分析和成桥静动载试验表明:斜靠式钢箱拱桥具备足够的稳定承载力,大桥受力性能良好。
2024(1):123-12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29
摘要:在城市里,桥梁既是交通的纽带也是建筑美学的表达,特别当桥梁位于公园里,又会成为提升区域景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复合景观。以深圳市阳台山森林公园内跨高峰水库拱桥为研究对象,对其方案选型、结构构造、施工方案等进行分析,过程体现创新、环保与经济的特点,实现功能与艺术景观的良好结合。该桥具有高桥位、大纵坡、地面持力层较深等特点,针对该桥开展相关研究,为今后同类型桥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2024(1):127-13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0
摘要:近年来城市新区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区桥梁群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与新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同时进行。桥梁群景观应结合区域规划、交通功能、人文景观等,从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主体结构景观设计、桥上附属景观设计等方面考虑。以雄安新区容东某片区为项目背景,介绍了新区桥梁群景观规划设计主要考虑因素、主要规划设计内容,以及设计实施路径的实现,总结和探讨了城市新区桥梁群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路径。
2024(1):131-13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1
摘要:介绍齐河路/华绣路人行天桥工程概况,其主要特点是在道路建成后新建天桥,受紧邻居民区,学校,管线限制,修建造价高、难度大,通过Z型方案满足主要交通需求的情况下降低造价,详细阐述了设计方案,有关经验为今后同类型的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2024(1):134-13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2
摘要:随着紧凑城市立体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人行连廊已成为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州高新区狮山会议中心人行连廊为例,对其总体设计方案、幕墙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述,并对钢桁架结构受力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人行连廊钢桁架结构强度、挠度及自振频率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确保了整体结构的合理、安全。
2024(1):138-1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3
摘要:近年来,西北地区由于常年的季节性暴雨,使得已建城市、园区内涝现象多发,解决该问题主要在城市、园区建设的前期阶段;在园区排洪系统建设中,不光计算洪水流量,还应计算泥石流流量;不光要求排洪渠布线顺畅,还应遵循园区总体规划,兼顾现有建筑影响;不光计算排洪渠过水断面计算,还应通过排洪渠不淤计算。
2024(1):142-14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4
摘要:南充市顺庆区荆溪河沿岸滨河路及护岸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河段存在较厚的软塑粉质黏土。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对道路建设和护岸稳定极为不利。滨河路是拟建的休闲景观大道,因此该工程在保证道路和护岸安全的前提下,提出生态需求。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情况,选取了斜坡式生态护岸形式,即表面采用绿化混凝土护坡与客土绿化,坡脚采用格宾石笼护脚,针对较厚的软塑粉质黏土区域采取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处理。监测结果表明护岸方案整体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满足要求。
2024(1):145-148,15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5
摘要:城市下穿隧道是城市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隧道排水目前尚未形成专门的适用性设计规范。以桐乡市乌镇大道隧道的排水设计为例,通过研究隧道排水工程与隧道、道路、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横向关联,对排水设计中防淹涝措施、泵站收水系统、泵站设计等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保障日后隧道的使用安全。
2024(1):149-15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6
摘要:沈阳仙女河污水处理厂是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40万m3/d。在其提标改造工程中,将现状二级曝气生物滤池改造成了带反硝化功能的三级生物滤池,并采用加砂沉淀池作为深度处理单元,使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二级标准提高至一级A标准;同时通过建设应急处理系统,实现了不停产施工、不降低排放标准的预期目标。
2024(1):153-15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7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曝气不足、出水氨氮超标,曝气过量反硝化不好导致的总氮超标、能耗浪费等问题,以深圳市某污水处理厂多段AAO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在生化池中引入精确曝气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情况,并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精确曝气控制系统的效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24(1):157-15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8
摘要: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18.0×104 m3/d,其中扩建工程设计规模8.0×104 m3/d,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要求,设计采用“初沉池-多级AO生化池-高速气浮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介绍了扩建工程的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设计特点,并对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出水各项指标均能稳定达标,COD、SS、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90%、96.24%、97.31%、78.00%、92.87%。
2024(1):160-16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39
摘要:长桥街道北片区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达标区工程总面积约665.92 hm2,达标区块内共有11条河道,234个雨水排口,其中36处雨水排口存在晴天出流现象。经排查,对存在雨污混接问题的20个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投资约8 000万元,工程建设完成后解决了长桥街道北片区污水入河问题,改善了长桥街道北片区河道水质,为其他地区开展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提供了示范意义。
2024(1):164-1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0
摘要:韩江是粤东三市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水质安全不容忽视,水源地内部的生活污水治理尤为重要且急迫。现对韩江潮州段的仙洲岛污水处理方案进行研究,从处理效果、施工难度、维护难度、占地面积等方面进行比选论证,确定“就地处理+中水回用”的处理方案,对该处理方案的设计及特点进行介绍,为类似饮用水源地的污水处理提供借鉴。
2024(1):169-17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1
摘要:与传统养护模式相比,新型综合养护模式是一种养护理念的更替,其核心始终围绕“人的建设”进行建立和运作,更注重集体观念、队伍意识、共同责任等管理思想对参与者进行宣贯和引导。通过对传统养护模式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新型综合养护模式的定义、理念架构,对各要素构建、模式运作、效能评估以及综合养护基地的建设和配套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指引设立。结合广州某环城高速的应用实例进行评估后发现,新型养护模式可提高养护工作效率,降低养护过程对社会交通造成的负面影响。
2024(1):175-17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2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大幅度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快速进步。然而在水利工程领域,大多数从业者对大数据技术还比较陌生,尤为不了解基于大数据技术水利工程监管体系的运行原理和应用现状。通过大量调研,在梳理大数据与水利大数据概念基础上,探讨与分析水利工程中大数据监管体系框架的构建与应用情况,发掘目前水利工程中大数据技术应用还偏向宏观框架或侧重单项需求,以期为水利行业人员了解与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2024(1):178-181,19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3
摘要:现阶段矩形桩在应用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于泰国拉玛三至曼谷西外环高速公路项目矩形桩工程实践,对矩形桩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给出了矩形桩施工过程中各关键施工环节的控制措施,并介绍了两种特殊的新型矩形桩施工工艺。
2024(1):182-185,19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4
摘要:随着地下建设空间的进一步利用,地下连续墙应用范围不断向下拓展。目前,地下连续墙已经作为永久受力结构应用于建、构筑物主体结构中。基于上海远方相关地下连续墙锚碇基坑实践,对地下连续墙作永久受力结构的应用进行探讨,并针对框架式地下连续墙、桩-墙咬合式地下连续墙、圆形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结果表明,作永久受力了的地下连续墙结构通常较为特殊,部分为特殊结构形式,部分包含特殊接头形式,在目前的施工技术下是可以实现地下连续墙作永久受力结构的。用集约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复合。创建“就近职住、 功能复合”的现代城市,在规划及设计中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
2024(1):186-1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5
摘要: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会受到施工环境的限制,空间受限是其一。基于工程实践,对空间受限情况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限制条件,将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空间受限条件分为三类:低净空限制、导洞内限制以及障碍物限制。对三类受限情况以及对应受限情况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分别进行阐述,并对低净空以及障碍物限制下地下连续墙施工进行了案例说明。
2024(1):189-19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6
摘要:结合电力排管配套供电工程的相关涉河论证经验,对电力管线非开挖定向钻进技术下穿河道的2种典型断面进行分析,提出电力管建设项目穿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对河道堤防结构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河道堤防结构防护措施提出建议。对维护河道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输水通畅,保障城市防汛安全均有着重要意义。
2024(1):192-193,20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7
摘要: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所占金额巨大,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仅靠政府财政资金难以对成片区域进行高质量建设与改造。根据投资人+工程总承包+运营(F+EPC+O)模式的特点,对该模式在片区综合开发中三个阶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F+EPC+O模式中,承包商通常可以在项目建设前期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在中期高效地完成项目建设,在后期负责城市运营服务,并且协助产业导入,推动片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4(1):194-19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8
摘要:目前设计实践中坡面锚索框架-坡脚抗滑桩边坡支护体系未考虑变形协调,支护结构存在两种防护形式先后顺序破坏的风险。通过建立坡体变形与锚索、抗滑桩变形的关系,推导了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的变形协调公式,结合锚索和抗滑桩的变形计算方法,提出了变形协调条件下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法。建议在下滑力无法准确确定时,应采用低刚度的锚索,并尽量设置较高的锚索预应力锁定值,保证锚索在充分发挥锚固力的同时,增强其对变形的适应能力,提高锚索框架-抗滑桩支护体系的变形协调性。
2024(1):199-20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49
摘要:在桩基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中,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是个重要的问题,而对于采用低桩承台基础的桥梁,承台埋在土面以下,还存在土与承台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目前,地震反应分析中一般不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相关研究也很少。为此,利用OpenSees有限元分析程序,基于p-y曲线建立了土-结构一体化桩基单墩模型,选择40条实际岩石场地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的桩基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基本周期会减小,墩底曲率会明显增大,桩顶曲率会大幅减小,但墩顶位移的减小可以忽略。
2024(1):205-20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0
摘要:为了研究复合道面在不同季节时的力学响应,以中原地区某机场改造项目为项目背景,借助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道面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复合道面在温度影响下的力学响应,并与机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大气温度所能影响的道面深度范围在0.56 m以内,和大气温度相比,道面面层温度峰值远大于气温峰值;道面内部不同结构层之间温度变化趋势相同,随着道面深度的加深,温度峰值逐渐递减,并且出现时间具有延迟现象;在不同季节,道面在相同机型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不同,说明温度对于道面的受力是有影响的,其中混凝土层在冬季时所产生的应变值比夏季所产生的减少约74%,变化比较明显。
2024(1):209-213,22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1
摘要:根据端部承压混凝土可提高Twin-PBL剪力键承载能力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的可用于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的间断式U型Twin-PBL剪力键。通过3组推出试验试件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这种新型剪力键的极限承载特点和承载力。结果表明:U型Twin-PBL剪力键极限承载能力较普通承压型Twin-PBL剪力键有显著提高,且提高主要来源于端部混凝土承压面积增大,所以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对该剪力键承载能力影响明显,而孔中混凝土榫和贯穿钢筋两部分对承载力贡献无明显变化,故而通过修正端承压混凝土面积得到了这种剪力键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为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间断式剪力键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1):214-22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2
摘要:针对软土地层基坑工程钢支撑体系压力控制液压伺服反馈控制中施工扰动最终位移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风险,研究建立了以扰动位移控制为核心、位移与支撑轴力综合优化的钢支撑液压伺服智能控制方法。提出基于容许位移约束的线性位移变化与支撑力综合优化智能控制模式,并建立相应的施工全过程实时调压技术。构建了基于高精度激光测距和液压监测同步的反馈系统,采用形函数的随机数据误差处理方法,有效防范随机误差带来的反馈控制失误和风险。经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经上海世博通道工程示范应用,位移控制效果显著。
2024(1):221-22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3
摘要:分析并运用Matlab PDE tool模拟模型槽土体冻结的温度场并验证模拟值的准确性。首先,通过合理的边界假设,使三维的模型槽土体冻结热传导问题转化为二维空间;然后,运用Matlab PDE tool进行模拟并对比测温点的模拟温度和实测温度。结果表明:土体冻结中温度场导热可以通过Matlab PDE tool模拟,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测温点模拟值的准确性与测温点距边界距离和冻结时间有关。
2024(1):224-225,2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4
摘要:为探究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安全变道概率条件下车辆行驶的控制距离,对变道过程中车辆跟驰行驶安全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并运用概率论与交通流理论研究车辆变道概率组合特性,推导出安全变道控制距离与成功变道概率之间的关系。结合实例计算,对推导模型与规范中的建议值和计算值进行吻合性验证。
2024(1):226-2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5
摘要:城市高架快速路与地面道路,主要通过出口匝道及其下游交叉口进行交通转换,高峰时段出口匝道及下游交叉口交通拥堵频发。以元胞传输模型为基础,构建出口匝道及下游交叉口交通预测模型;采用动态调整周期时长和信号相位的控制策略,建立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模型。以排队长度、绿灯和周期时长为约束条件,以各进口道加权平均延误为目标函数,进行信号配时动态优化。以成都市实例匝道和交叉口进行验证,表明本文提出信号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此类交叉口的饱和度、延误和排队长度,提升其通行效率。
2024(1):230-23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6
摘要:清水池具有水力调节和消毒接触的双重作用,提高t10 /T是提高消毒效率而减少消毒剂投加量和副产物生成量的有效方法。针对清水池实例,进行整体建模,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主要尺寸对清水池t10 /T的影响程度,并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长宽比是t10 /T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但变大的趋势放缓。减少弯道数量及宽度和增大进水管管径,均可使t10 /T有所增加。清水池实例的长宽比为38,水力效率为0.54,可以满足不少于0.5的设计要求。
2024(1):233-23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7
摘要: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数量的逐渐增多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已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为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数字化应用的拓展和推广,基于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汇报和交流核心需求的详细分析,构建BIM全景展示平台,全方位展现项目方案特点及要点,增强对项目方案的理解,降低沟通成本;以实际项目为案例,全面系统说明BIM全景展示平台的应用及达到的效果。
2024(1):237-24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8
摘要:在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大背景下,市政工程专业众多,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亟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通过BIM、AI、IoT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适应于市政工程特点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了人员实时定位、关键设备在线监控、基坑安全监测、隐患自动识别等功能,提升了现场各要素的管控能力。通过试点项目的应用验证了平台的应用效果,为其他同类项目的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024(1):241-24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59
摘要:通过对比传统汇报方式与BIM模型整合的新型汇报方式,分别从展示效果、资源投入、成果重复利用率等方面讨论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BIM模型整合的新型汇报方式具有可集成数据多、展示效果满足深度和广度要求、投入资源少、模型可重复利用、云端共享等特点,指出各设计院可借此契机构建在不同区域市场的三维模型库与交通路网分析库。在后续项目竞争与承接中,基于BIM模型整合的新型汇报方式将成为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024(1):245-247,25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60
摘要: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然而,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交换的复杂性是一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能市政基础设施可扩展元数据和数据字典成为关键工具。其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标准,使不同供应商和系统更容易集成和共享数据。此外,可扩展元数据和数据字典还提高了智能市政基础设施的数据质量和一致性,从而支持更准确和可靠的决策制定和城市管理。将研究可扩展元数据和数据字段设计与实现方法,结合市政5大类设施应用场景,给出具体设计方案。
2024(1):248-25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61
摘要:结合石家庄市槐安路高架西延工程,在光伏声屏障常规组件和彩色组件两种方案下,分别研究了离网系统与并网系统的电气系统、发电量、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等,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储能装置成本无法显著降低的条件下,光伏声屏障使用离网系统供照明用电经济上不可行;彩色组件光伏声屏障影响发电效率,同时成本较高,经济上不可行;常规组件光伏声屏障并网系统经济上可行,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2024(1):251-253,26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62
摘要: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Boujou、Adobe Illustrator、Adobe After Effects、Adobe Premiere Pro)、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可视化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传统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道路前期方案设计中对道路红线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探索,就是借助无人机航拍技术,利用上述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在航拍的视频或图片中将规划红线绘制出来,从而更好地展示项目的规划范围、用地拆迁等,更加真实和直观地展示项目建筑拆迁、相交道路等信息。
2024(1):254-2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63
摘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地下隧道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地质条件复杂、既有隧道密集的城市环境下,隧道建设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尤其是采用矿山法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更为困难。在这种建设中,设计技术方案、支护措施、施工方案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以贵阳某在建项目为例,从设计技术方案和施工要求入手,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现场监测数据,探讨如何在泥岩地层条件下安全施工近距离下穿既有小净距隧道的问题,旨在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4(1):258-26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64
摘要:在城市机场复杂交通枢纽区域,如何综合有效的管控超深基坑中出现的复合承压含水层,已成为上海地区超深基坑明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上海机场联络线浦东机场站位于上海浦东机场交通枢纽核心区机场主干道-迎宾大道正下方,项目基坑范围内地层受古河道切割影响,南北向地质条件起伏大,⑥层和⑧层缺失,⑦层和⑨层承压水联通。车站主体结构与邻近磁悬浮桩基础距离仅为26.5 m,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也极高。为满足基坑和环境的双安全,项目进行了复合承压含水层组的围护+降水综合设计,再通过抽水试验验证分析,确保降水方案实施的可靠性,通过基坑开挖阶段动态管控,最终达到预期承压水控制的目标。
2024(1):264-2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1.065
摘要:为了探究超声波法对土体中障碍物的探测效果,以上海市某地区的黏性土为介质设计了室内试验,并通过改变土的含水率和超声探测距离来研究不同因素对超声探测效果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对试验结果进行频谱特征分析,分别从含水率、探测距离、障碍物三个方面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接收信号的频谱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接收信号的频谱畸变程度减小,曲线上的突变点减少;随着探测距离的增大,接收信号的频谱畸变程度增大,曲线上的突变点增多;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障碍物的存在对接收信号频谱的影响忽略不计,在含水率较高的情况下,障碍物的存在会导致接收信号的频谱畸变程度增大,可以从频谱上进行识别。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55008850 邮箱:cdq@smedi.com
版权所有: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