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1
摘要:结合国内城镇化进程与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回顾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道路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要求、发展特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设施的建设规模,介绍了当前绿色、低碳、智慧等新理念、新技术在城市道路中应用,并对城市道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2024(11):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2
摘要: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已成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加快施工速度、减少现场污染、实现低碳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介绍重点工程项目中预制植入桩、预制盖梁无支架拼装与预制构件连接、先张预应力双T梁、节段拼装主梁、钢-混凝土组合梁、预制桥梁数字化与智能建造等工业化技术特点与工程应用案例,并对桥梁工业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024(11):9-1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3
摘要:以广州市海心桥为例,阐述大跨度斜拱曲梁多重组合结构设计原理、构造特点和关键技术。其中钢-混凝土组合空间拱肋、UHPC包裹钢箱混凝土组合拱肋、劲性骨架组合承台、型钢混凝土组合抗推桩和骑跨式组合桥台等创新构造均满足了使用、景观、受力和耐久性等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和实践应用,验证了多重组合具有较好的力学特性和使用性能,使该桥成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桥面最宽的斜拱曲梁跨江景观人行桥。
2024(11):13-15,2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4
摘要:天津市西中环跨海河桥工程是滨海新区南北交通重要纽带西——中环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线的“咽喉”位置,该项目建设对于加快滨海新区双城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桥位建设条件进行方案比选与设计,总结项目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措施,对完善同类型桥梁的设计理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确保桥梁施工和运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11):16-2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5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城市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分析了城市排水系统碳排放现状,识别和分析了城市排水系统中的主要碳排放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能源优化与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措施等可能的碳中和途径,并探讨了城市排水系统实现“碳中和”的综合策略。
2024(11):22-2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6
摘要:采用直接和间接检验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数据监测和统计分析计算,全面对比和验证了多因素围岩压力研究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且误差较小可信度高的客观结论。在直接检验与验证方法中,通过实测塌方高度、垂直向和侧向水平实测荷载等方面的验证,得出研究计算理论在I~VI级不同围岩级别下围岩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在间接检验与验证方法中,经实测侧向压力和安全系数、数值模拟分析等检验方法的验证,得出研究计算理论值与实测荷载、变形、松弛压力及破坏情况基本一致,研究计算值在有限元模拟云图的有效数值范围之内,间接验证了研究计算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2024(11):29-33,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7
摘要:以地铁盾构渣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材料研选、单掺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手段,开展固化剂配伍调控,获得固化剂配方,通过微观分析和室内试验,对固化机理和固化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固化盾构渣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剂的掺入会大幅改良盾构渣土的工程特性,使盾构渣土聚集成团块大颗粒,形成整体化结构,有效提升工程性质;通过分别添加固化剂和水泥的盾构渣土对照实验发现,固化剂固化渣土的土体力学性能、干缩特性和抗冻融性能均明显优于水泥固化土。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盾构渣土绿色治理,打通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途径。
2024(11):34-37,5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减缓,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存量发展时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国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如何高质量改造作为城市血脉的市政道路,如何在改造工程中落实以人为本、传承文化、生态文明、精细管理等理念要求,已成为城市更新背景下道路提升改造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开封市安远门大道扩宽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对其改造背景、改造策略、方案设计等内容的解析,生动阐明了一条道路在城市更新中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管理、设计、建设、运营等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和借鉴。
2024(11):38-4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09
摘要:以济南济泺路黄河隧道工程和黄河大道快速路一期工程为例,在盾构和明挖两种工法下,地下道路与轨道交通共建断面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空间关系组合下的优缺点,得到了不同共建断面方案的适用场景。研究成果可供相关工程借鉴。
2024(11):43-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0
摘要:以杭州市新城路过江通道方案设计为工程背景,立足于方案研究当下的规划条件,根据功能定位和交通流量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方案比选,论证了建设形式,从定性分析和流量预测两个层次论证了建设规模,并从工程总体方案、横断面布置、重要节点三个方面论述了总体设计方案。主要研究结论:一是过江通道宜采用隧道形式;二是过江通道宜采用双向6车道断面形式(主线双4+两侧连续紧急停车带);三是慢行通道有必要设置,建议在远期下沙大桥城市快速化改造中实现。
2024(11):49-5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1
摘要:松江枢纽集疏运系统方案基于“枢纽+”的城市中心功能定位,聚焦城市公共中心地区和铁路枢纽地区的建设发展特征,秉承着“站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构筑契合上海西南门户、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松江新城片区的交通发展为基本依据,采用传统的四步预测方法,进行道路规划年流量预测;结合松江枢纽的特点采用“腰部进站”的方式,统筹考虑快速集疏运系统及地面配套路网,以有效疏解枢纽客流、方便客运集散,同时完善区域路网。预期结果可有效推动“站城融合”,推进松江枢纽周边地区的开发,提升松江枢纽整体片区的发展水平,促进松江新城的社会经济发展。
2024(11):53-5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2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两港大道(S2—大治河)快速化背景及功能定位的解读,在建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对两港大道(S2—大治河)快速化总体方案、断面布置和各主要节点方案进行了研究和设计,为快速路提升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工程经验和设计参考。
2024(11):59-6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3
摘要:测定湿陷系数的试验压力按规范计算远大于实际压力,规范偏保守。对黄土浸水湿陷这一偶然设计状况,通过偶然组合与基本组合、标准组合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可知,黄土浸水湿陷工况非受控工况。通过减少水源补给、隔绝水及将水排出地道影响范围,可以有效减少湿陷沉降的发生。
2024(11):62-6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4
摘要:随着市域空间新格局展开和区域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嘉定新城的人口岗位持续导入,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结合嘉定新城道路交通供需特征和新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嘉定新城主城区约20 km2范围进行了缓拥堵治理的对策分析研究,分别从目标层面、策略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时空优化、组织管理和路网完善的综合治理对策和实践,经实施评估取得了良好效益,为类似地区的道路交通缓拥堵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11):66-6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5
摘要:在机动化水平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型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交通拥堵压力。交通拥堵不仅增加了出行时间,也影响着城市交通功能的发挥与城市品质的提升,制约了居民的幸福感。以金沙洲片区为例,从规划层面、内外交通路网、交通拥堵点和公共交通设施四个方面对片区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交通拥堵的解决策略和缓解方法的实施次序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缓解交通拥堵需规划先行、实施跟进;缓解交通拥堵需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缓解交通拥堵需主次分清、内外结合。期望本次研究经验能为今后缓解片区交通拥堵的设计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4(11):70-7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6
摘要:基于“以人为本”的街道交通设计理念,以城市街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出活力街道的构成要素,包括形态要素、功能要素、交通要素、生态要素、设施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提出了提升街道活力的人性化的交通设计方法:通过调整机动车道数及其宽度、对公交站台进行重新设计、适当扭曲非机动车道、缩短人行横道距离等设计方法来降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车速,同时增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空间;将人行道空间再划分为景观人行道和休闲人行道,满足不同出行目的行人需求,增加街道对行人的吸引,还路于行人,增加街道的人流量和人的活动,从而提高街道活力。
2024(11):74-7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7
摘要:透水路面作为海绵城市的关键措施,能有效减轻城市排水负担,降低噪声,并提升道路安全。多雨地区因其雨量丰富,需因地制宜开展透水路面设计。研究指出,透水路面性能受结构特性、材料特性和排水系统三大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路面的结构强度、排渗水方式、排水效率和耐久性等。因此,透水路面设计应针对具体需求和环境进行优化,以增强其功能和耐用性,并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托关键因素,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雨地区的新型透水路面类型,并利用无明显地表径流极限降雨强度计算公式对该路面结构的排水性能进行了验算,表明设计单层或双层排水沥青路面能满足大雨或暴雨情况下无明显径流的功能使用要求。
2024(11):79-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8
摘要:为选择重庆市李家沱长江复线桥钢桥面铺装的最优组合结构,对钢桥面常见的4种铺装结构进行路用性能研究,其中包括:双层改性SMA;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高弹改性沥青SMA;双层环氧沥青混凝土;下层环氧沥青混凝土+上层高弹改性沥青SMA。针对重庆市李家沱长江复线桥的服役条件和设计要求,对以上4种铺装结构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下层环氧沥青混凝土+上层高弹改性沥青SMA的铺装结构在高温性能、抗滑性能和黏结性能上都有着优异的表现,为李家沱复线桥钢桥面铺装的最适宜方案。
2024(11):83-8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19
摘要:为了改善目前常用的钢箱梁铺装柔性铺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铺装层开裂、脱粘、车辙、坑槽等病害的问题,结合成都市东西城市轴线绕城高速节点钢箱梁桥工程,对常用的钢箱梁柔性铺装和刚性铺装(45 mm超高韧性混凝土+50 mm SMA铺装和钢纤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铺装)进行分析,对比不同铺装形式下桥面板的刚度、主梁应力和单位面积造价。结果表明: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铺装方案,可以改善桥面板局部受力状况,降低钢桥面疲劳开裂及铺装层开裂、车辙等风险,降低工程造价。
2024(11):87-9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0
摘要:在降雨天气下,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明显偏高于其他路段,为了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研究华南沿海多雨地区一条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资料,对事故发生时间、形态、空间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超高渐变段路面更易形成较厚水膜且分布复杂,因此路面抗滑能力降低引起车辆侧滑,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纵坡和超高渐变率的因素,仿真分析水膜平面分布、水膜厚度分布特征,并提出改善措施,为提升雨天超高过渡段行车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2024(11):91-9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1
摘要:受自然条件限制,要跨越北塬片区修建道路,需克服高差大、地质灾害风险点多、填挖大、自然场地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常规的市政道路、平直规划的设计理念无法达到建设预期。如何跨越高差、实现两地跨越,同时又能满足资金、安全的工程要求成为必须克服的难关。鉴于此,通过选线与场地利用的结合、场地的综合利用、边坡治理与自然地层的结合设计理念,将道路线形与美学相结合、边坡治理与防灾减灾的结合、复杂地质条件下,卵石层夹层边坡的特殊处理、高边坡与景观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的设计方案,为今后复杂地质条件下线路选择及边坡治理理念提供参考依据。
2024(11):94-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2
摘要:随着城市滨河区域的不断发展,滨河道路所需要承载的功能也变得更为丰富,除了满足通达性、安全性以外,还需考虑美观性、舒适性。在研究了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建设案例后,总结出适用于城市滨河道路的设计理念,并且从交通、防洪、景观三方面对忻州市城东片区的云中河南路进行了系统设计,探讨了城市滨河道路的总体方案、平纵横、河堤护坡、景观绿化等设计要点。实例验证竣工后的云中河南路生态环保、亲民亲水,成为了忻州云中河生态治理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4(11):98-10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3
摘要:简要介绍了大跨径闭口钢箱组合梁桥的发展情况。闭口钢箱组合梁兼具钢箱梁和槽型组合梁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曲线半径较小、跨度较大及扭转性能要求较高的桥梁,具有施工方便、结构性能好、经济性能较佳等优点,在城市、山区等复杂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因此亟需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论证工作。为此,对闭口钢箱组合梁桥在设计方法、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阐述了其在设计方法、结构体系、组合桥面板和负弯矩区开裂等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2024(11):104-10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4
摘要:婺江大桥沿线建设条件复杂,需综合考虑通航、泄洪、防洪堤、互通立交、慢行交通、上跨铁路、相交道路等因素,工程建设面临众多难点。同时,作为特大桥,对景观协调性和创新性要求很高。基于项目特点,分别对婺江大桥主桥、上跨铁路桥梁、防洪区域内外引桥、互通立交等桥型方案进行了比选设计;同时对主桥景观造型、主桥结构设计和慢行交通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大型桥梁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11):108-11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5
摘要:某特大型跨铁路市政桥为(121+125+121)m 三跨连续单拱肋钢箱系杆拱桥,主拱矢高36 m,矢跨比 1/3.47,边跨矢高20 m矢跨比为 1/6.05,拱轴线采用正弦函数,拱肋创新地采用了变高变宽的空间扭曲设计,桥梁整体景观效果佳。标准桥面宽度38 m,双向8车道,在大里程侧衔接南北侧快速路立交匝道,主梁加宽至55.8 m。在同类型桥梁中,桥梁施工精度要求相对高,难度大。详细介绍桥梁整体及局部设计及计算情况,证明了扭曲的拱肋腹板结构可以有效传递结构内力,能保证结构受力安全,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借鉴经验。
2024(11):113-11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6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市政桥梁建设发展迅猛,特别是大跨径桥梁逐渐增多。以合肥市繁华大道改造工程上跨既有高架(100 m主跨)钢箱梁为背景,结合国内外规范和标准,介绍了大跨钢箱梁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结合项目特点,进行施工方案比选,详细阐述了多点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案。通过建立MIDAS空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对顶推施工过程和成桥状态的验算分析。结果表明:首先,针对大跨钢箱梁的设计及计算应综合国内外现有规范和标准;其次,施工前应加强方案论证比选工作,因此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不利工况下模拟验算是十分有必要的。
2024(11):118-121,13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7
摘要:半岛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中心区,是广东省惠州市重点桥梁工程。该桥的设计方案构思新颖美观,结构形式合理独特。以半岛桥的设计构思和结构特点为研究重点,通过对结构进行合理的精细化设计,综合应用了计算机仿真分析、桥梁BIM技术和三维空间扭转无推力钢拱桥施工及监控等一系列手段,综述了三维空间扭转无推力钢拱桥的设计关键和创新技术,解决了桥梁方案创新带来的桥梁建设上的重难点问题,可为同类景观桥梁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4(11):122-125,13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8
摘要:聚星桥人行桥项目采用大跨径坦拱结构,在软土地基条件下修建存在巨大困难。设计团队为了解决坦拱结构水平推力的问题,巧妙设计了V墩结构从铰接可转到张拉释放拱内压力、再到固接不可转的可变受力状态。通过严密的计算与分析,该过程将拱体系部分转化为了梁体系,实现了水平推力的显著降低。在对实际结构施工过程的监控中,采集的数据为理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后拉杆调控水平推力"的方法为实现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大跨径坦拱结构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
2024(11):126-12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29
摘要:广东省清远市洲心大桥的主桥为(100 +218 +100) m单索面塔梁固结支承体系混合梁斜拉桥,主梁标准宽度43 m,每个桥塔设置12对索锚固。桥塔斜拉索竖向间距为2 m,梁上斜拉索锚固纵向标准间距为8 m,主桥钢箱采用扁平钢箱梁,梁高4 m。该梁上锚固采用钢锚箱结构形式,是斜拉桥的重要传力构件,其结构和受力复杂,承受的集中荷载大,局部应力集中效应明显,采用空间有限元计算结果全面地反映钢箱梁的受力特点及应力分布情况,并同时根据计算反馈结果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借鉴。
2024(11):129-131,14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0
摘要:因景观造型的需求,天桥雨棚常设计为复杂的异型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会对板厚较薄的UHPC主梁结构受力产生较大影响。以广州某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中一座UHPC箱梁人行天桥为研究对象,对风荷载作用下复杂雨棚结构UHPC人行天桥关键节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装配式超高混凝土桥梁的抗扭计算,扭矩较大的预制箱梁节段接缝处理,雨棚主杆件在箱梁锚固点处处理方式,超宽运输宽度的天桥梯道牛腿及横隔板的后浇处理方式等。
2024(11):132-13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1
摘要:在城市高架建设中,预制小箱梁应用较为广泛,盖梁形式多以矩形或倒T型为主,结构整体高度较高。为了满足匝道交织段的长度及桥下净空的需求,降低结构整体高度,衍生出隐盖梁预制小箱梁。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实例,系统阐述隐盖梁预制小箱梁桥的创新方案设计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实施细节,并深入探讨其结构计算的核心要点和关键技术,为隐盖梁预制小箱梁桥的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4(11):136-13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2
摘要:近年来,随着钢结构桥梁的大力推广,钢桁架桥梁在行业内得到了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青睐。以苏州市吴江区江陵大桥120 m变高简支钢桁架桥梁为例,介绍该桥的设计方案(包括主桁高度、节间距、杆件尺寸)和施工方案(浮运拖拉施工),通过MIDAS Civil软件计算分析,验证结构设计安全,尺寸参数合理。结果表明:钢桁架杆件的强度、总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钢桁架的桥面系、刚度满足规范要求;钢桁架预拱度设置满足线形要求;钢桁架施工方案合理、可行。
2024(11):140-14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3
摘要:以东莞市狮子洋通道工程下层白沙南路段为例,阐述双柱式大悬臂倒T形隐式盖梁总体设计要点,并建立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倒T形隐式盖梁的受力特点,为同类型桥梁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11):143-1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4
摘要:对于梁式桥,设置足够的墩梁搭接长度是防止上部结构发生落梁破坏的较为有效措施。基于我国城市桥梁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防落梁搭接长度的相关规定,对不同规范中常规直线桥、斜交桥和曲线桥的墩梁搭接长度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和作图分析,指出了计算流程和公式上的异同。对于公路桥梁,总结了斜交桥和曲线桥搭接长度的计算流程,根据回转可能条件是否满足的几何关系推导了判断公式。研究成果可为桥梁设计人员理解和应用抗震规范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24(11):148-150,15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5
摘要:以某建成运营通车的城市桥梁为案例,阐述了城市桥梁超高填方桥台结构、锥坡防护、台后回填处理等设计方案和技术要点,并结合施工及运营期监测情况,总结分析了超高填方桥台设计及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实践证明:在地形地势及地质等外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置桥台结构、加强锥坡设计、严控施工质量,超高填方桥台的强度、稳定性和沉降量均可控制在合理范围,能够节省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经验。
2024(11):151-15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6
摘要:城市桥梁的建设数量正逐年增加,其中梁式桥是最常见的桥型之一,通常呈现出简单实用、结构单一、常规朴实的桥梁形象。 因此,将城市元素如环境、文化、景观等融入梁式桥,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研究城市景观梁式桥的设计,势在必行。依托实际项目,从方案设计角度分析总结了一种新型城市景观梁式桥的设计流程和思路,重点研究阐述了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以为日后同类城市景观梁式桥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24(11):157-159,16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7
摘要:洪州大桥位于南昌市区南部,以东西走向跨越赣江,主桥采用主跨252 m自锚式悬索桥。洪州大桥是市区的重要市政设施,也是标志性建筑物。为充分体现其结构特点、融入南昌已有的灯光控制系统,设计了夜景照明方案。基础的夜景照明采用投光灯、洗墙灯,除此之外还设置适量点光源描绘主缆及吊索、点缀整体。最终选用的方案经济、适用,既有公共建筑的典雅,也有结构曲线的柔美,为赣江之上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2024(11):160-163,17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8
摘要:为解决感潮河网地区污水提质增效和内涝治理难题,以广州市中心城区某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按照“源头溯源、污涝共治、雨水分流、管网提标、泵闸强排”的综合治理思路,对工程范围内所有排口进行精准溯源,结合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实现排水单元和公共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释放污水和雨水通道;对雨水管渠过流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开挖和非开挖修复措施,实现管网升级改造,并结合一体化泵闸的建设,解决内涝点受潮汐顶托逢雨必涝的困境,为相关感潮河网地区污涝同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11):164-16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39
摘要:温潮减河工程作为“通州堰”防洪体系总体构成格局中的“中疏”环节,将实现温榆河与潮白河两个流域水系的连通,可使汛期温榆河的洪水提前分至潮白河,从而减轻下游北运河的行洪压力,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通过对温潮减河工程及北京“通州堰”防洪体系构造格局的介绍和梳理,分析和拓宽对现代防洪工程建设规划的新思路,并提出包括防洪规划、预警系统、防汛预案及宣传等方面的措施建议,以期为日后城市防洪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2024(11):170-17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提高,城市河道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防洪排涝,人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身边的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提升北京西土城沟的水环境质量,给市民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高质量水环境,以西土城沟2021年的水环境特征资料、汛期降雨情况以及上游来水量为数据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径流对西土城沟水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通过实例分析,为改善西土城沟水环境提出几点建议:利用水流调度,加快污染水体的置换;投放生物制剂和物理措施,应对突发污水入河;增加河道水环境改善设施;提高水体质量等。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为西土城沟的水环境治理和城市河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2024(11):174-177,1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1
摘要:从源头有效治理城市内涝,提升城市品质,对城市隧道开展洪涝安全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耦合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二维陆域地表模型及地下管网排水模型,建立一套珠三角城市隧道洪涝模型计算方法。通过模型计算结果,得出隧道淹没水深,结合城市建设用地洪涝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中内涝风险图的要求,评价拟建隧道风险等级。再通过水文分析、暴雨、洪水及外江潮位综合分析,对城市隧道进行防洪排涝评估,供其他类似项目参考。
2024(11):178-1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2
摘要:排水管网修复决策是复杂的系统问题,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需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应用系统方法科学地选取修复方案。通过某城区排水管网修复工程的实证研究,检视了该工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建立的解释结构模型(ISM)-层次分析法(AHP)组合模型,计算了各指标及各方案对于决策目标的权重,据此确定了影响排水管网修复决策的关键因素和适宜该工程的修复方案,可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024(11):183-18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3
摘要:我国流域众多,由于缺乏暴雨观测资料或短期资料难以延展等原因,经常采用推理公式进行洪水计算。但由于被应用的流域自然条件各异,有关参数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任意性,因此有必要对常用的经验公式进行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比较。以青岛市某一山区道路截洪沟为例,分别采用地区经验公式、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以及地区小型水库洪水核算办法这3种最常用的典型推理公式(或方法)进行雨水水力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公式选取的建议条件,分析了设计参数对水力计算结果的影响,以及其他防护和治理措施。
2024(11):187-19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4
摘要:南方城市普遍存在污水处理效能较低、污水管道高水位运行、河涌黑臭等问题,而降雨量大、河网发达、地下水丰富使得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难度加大。以广州市增城区排水系统为例,结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实现城市水环境长效改善的需求,以污水处理厂的纳污范围为系统单元,从源头到末端进行全线排查,梳理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治理策略,建立工作台账。通过多项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的逐步实施,实现了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的目标,为南方其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11):191-193,21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5
摘要:安徽某光伏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万m3/d,污水处理厂进水以光伏废水为主,其水质具有难降解、含氟及盐浓度较高等特点。污水经前置高效沉淀池+水解酸化池预处理后,再经Bardenpho生物池进行二级生化处理,最后经后置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进行深度处理,出水经次氯酸钠消毒后达标排放。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准V类标准(出水COD≤40 mg/L,BOD5≤10 mg/L,TP≤0.4 mg/L,NH3-N≤5mg/L,TN≤10 mg/L,氟化物≤1.5 mg/L,SS≤10 mg/L,粪大肠菌群数≤1000个/L)。从水质特点、处理工艺、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介绍了光伏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特点。
2024(11):194-197,21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6
摘要:邓州市穰城路跨湍河大桥为主跨(90+90)m的空间框架式独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主塔采用四肢异形空间框架式独塔,设计总高为75.5 m,由分离的四肢塔和横梁组成。以跨湍河大桥为研究实例,首先简述主塔总体施工流程,其次对于主塔的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仿真数值分析,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设计进行优化,确保桥塔尤其是混凝土塔肢的全截面受压,从而确保主塔施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日后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2024(11):198-201,2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7
摘要:随着桥梁工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不同类型的桥梁不断涌现,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为复杂和严格的要求。目前,为实现市域铁路、快速路等功能于一体,往往采用双层桥梁建设形式,即公轨合建桥。选取合理的支架结构设计和高效的施工工艺,对项目的整体工期及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结合浙江永宁大桥项目H形墩大悬臂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盖梁施工支架进行研究,深入比选分析现有盖梁施工工艺,最终确定采用“销棒+钢管”支架结构。该工艺在施工工程中受力稳定,且可周转性强、拆卸方便,对主体结构的破坏小,特别适用于这种复杂结构的盖梁,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024(11):202-20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8
摘要:广东省中山东环高速公路香山大桥为(136+312+880+312+136)m双塔半飘浮体系双层桥面钢桁梁斜拉桥。大桥主跨跨越横门水道,两岸地势开阔,边跨及部分主跨梁段采用顶推法施工。珠海侧顶推钢桁梁长600.1 m,顶推总重量约3 万t,荷载集度大。首先,采用MIDAS软件建立顶推全过程有限元模型,确定了支架设计荷载;其次,拟定了构件设计参数;接着,建立多个有限元模型验算了桥面吊机静载试验及顶推过程中最不利工况下各支架的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承重梁、分配梁、垫梁-斜撑、柱帽、立柱-斜撑、桩帽等关键构件局部强度。最后,验算了基础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支架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顶推实施过程结构安全,施工顺利。
2024(11):207-21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49
摘要:济泺路隧道为第一条下穿黄河的市政道路与轨道交通合建盾构隧道。针对盾构隧道引发的黄河大堤沉降值预测,基础Peck公式的应用受到局限。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三维Peck公式,其横向沉降计算预测、纵向沉降计算预测与黄河大堤实测沉降数据拟合效果较好。通过相关参数分析可知:随着地表以下竖向深度的增大,沉降槽形态变深收窄,最大沉降值增加、横向影响范围减少;竖向深度超过临界值后,沉降曲线向上凸起,横向沉降不再满足高斯分布;沉降槽形态变化与隧道横向间距、沉降槽宽度、隧道相对埋深、地质条件有关;先行线盾构隧道穿越大堤后,大堤土层已产生扰动,后行线盾构隧道穿越大堤,大堤地层累积沉降值及地层损失率更大。
2024(11):213-21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0
摘要:北横通道工程位于上海市区中心区域,城市界面繁华复杂,因设置车辆出入匝道,建设过程中盾构工作井数量多、间距短,采用传统的小直径盾构过站方式对社会交通影响大、耗时长、成本高。北横通道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探索采用拼装临时管片推进的盾构机整体式过站施工工艺,实现安全快速过站,基于北横通道VIII标段工程,详细介绍施工工艺流程,给出工程的施工工艺和重难点,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2024(11):217-22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1
摘要: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其西北部以大量低山、丘陵为主,东南部分布较多的冲积平原,呈依山傍海态势。其中,厦门、泉州、福州等省内沿海城市大量分布着近代沉积的软土地层、深厚淤泥和淤泥质黏土层。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变形,保证道路路基的稳定性,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是该地区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道路软基处理方式。闽台大道项目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江镜镇,沿线路基存在大量深厚淤泥,且路线走向下穿高压线走廊。根据项目的具体地质情况、软土层深度和现场建设条件,采用上述2种桩型进行了软基处理方式的比较。首先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参数计算;然后进行现场钻芯试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等多项试验,并比较了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差异,分析了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总结出了2种桩型的适用情况。
2024(11):221-2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2
摘要:总结提出道路路基脱空维修工程方案可采取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决策方法。主要通过道路相关资料查阅和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检测内容和检测方法,对现场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开展道路路基脱空修复方案研究,并从施工工艺、施工周期、交通影响、工程投资、碳排放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影响和环保等方面的比选分析,提出最终技术方案。
2024(11):225-22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3
摘要:顶管井施工工艺的选择是顶管设计中的关键,顶管井根据基坑安全等级及环境保护等级,多采用沉井、SMW工法、灌注桩、地连墙等围护形式。PC工法组合钢管桩是一种新型可循环周转的围护形式,具有节约施工工期、不产生泥浆、没有污染、低噪声等优点。对PC组合钢管桩作为围护时的基坑开挖工况中的围护结构变形、顶管顶进工况中的钢支撑受力采用理论计算及现场实测值分析。将PC工法组合钢管桩等刚度拟合为地连墙可基本反映出基坑开挖工况的实际变形,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阶段验算基坑变形。在开挖至坑底及施工壁板阶段,围护结构变形最大值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坑底以下围护结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在均匀顶力及偏心顶力两种顶进工况下,顶管洞口上方最近的一道钢支撑体系在顶进工况下安全。
2024(11):229-23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4
摘要:在道路交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研究低代码技术在道路交通平台研发中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低代码技术具有快速可视化开发和可扩展性定制的特点,契合道路交通平台的研发需求和架构。结合GIS+BIM数字孪生技术和Typescript编程扩展,利用低代码技术,搭建集成门户网站,扩展数字孪生组件,定制可视化驾驶舱。与传统开发方式相比,低代码技术能够明显提升平台开发效率,有效缩短项目研发周期,从而赋能道路交通平台研发,推动道路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
2024(11):233-236,2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5
摘要:氯离子侵蚀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其与保护层抗渗性和抗拉性能密切相关,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本研究开展了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快速氯离子侵蚀试验及劈裂抗拉强度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纤维含量、长度下的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性能,确定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劈裂抗拉性能提升的最优纤维掺量和几何尺寸。结果表明:加入0.1%的长度为9 mm纤维且长径比在529∶1左右时,短切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和劈裂抗拉强度均有显著提升;纤维的桥联作用改善了混凝土的破坏行为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同时由于纤维的不透水性,使得氯离子传输路径受阻以及改善混凝土内孔隙率,使得混凝土抗渗性提高。
2024(11):237-24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6
摘要: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黏沥青,采用MARSHALL方法进行了SMA-10型混合料设计,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检测了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耐盐蚀性,并与商品化SBS改性沥青制备的对比样进行了平行对比。结果表明:SMA-10高黏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优于SBS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和耐盐蚀性也具有明显优势。
2024(11):242-246,25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7
摘要:顶管泥浆相当于顶管施工的“血液”,其性能的好坏决定着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为此研究了5种聚合物,包括WRA-97、WRA-70、 WRA-61(AMPS-NNDMA聚合物) 和WRA-104、WRA-116(AMPS-AM聚合物)掺入后对顶管泥浆减阻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RA聚合物泥浆的基本性能、减阻性能和流变性能均与聚合物类型、相对分子质量及其结构相关;AMPS-NNDMA聚合物的抗滤失性能优于AMPS-AM聚合物,而AMPS-AM聚合物泥浆比AMPS-NNDMA聚合物泥浆具有更优良的润滑减阻性能;WRA聚合物泥浆具有良好的触变性和剪切变稀性,其流变曲线可以采用幂律流体的本构方程来描述,其流变参数的变化规律与漏斗黏度的变化规律一致。
2024(11):247-25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8
摘要:为实现废弃口罩的循环利用,分别将2%、4%、6%口罩碎片加入到70#基质沥青中,并研究废弃口罩对沥青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口罩为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口罩改性沥青主要是物理改性,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随着口罩添加量的增加,沥青的软化点、复数模量、车辙因子增大,针入度及相位角下降,沥青的高温性能得以增强。然而,添加口罩后,沥青的蠕变劲度增大,蠕变速率及蠕变速率劲度比降低,沥青低温抗裂性能劣化。与70#沥青相比,口罩改性沥青的疲劳寿命在2.5%及5%应变水平下至少提升了14.1%、4.3%。改性沥青的相均匀性随口罩添加量增加变差,改性沥青的相分离趋势愈发显著,推荐口罩添加量为4%。
2024(11):253-25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59
摘要:为研究服役期内的既有中小跨径桥梁的快速、低成本、低影响无缝化改建对桥头搭板区域沥青路面温度响应的影响,选取了温度场、台后填土摩阻系数为研究参数,进行了有限元力学仿真建模分析并进行了工程验证。研究及应用工程长期监测的结果表明,既有中小跨径桥梁在完成快速、低成本、低影响的无缝化改建后,通过搭板端部的特殊构造及多项加强加韧措施,在循环隐形缝范围内路面的使用性能及耐久性良好,可有效延缓改建区域接界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时间。研究可为服役期内的既有桥梁无缝化改建的结构设计与应用以及后续养护维修工作提供理论和数据上的支撑。
2024(11):260-26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0
摘要:为了分析采用温度-位移关系模型来评估活动支座滑移性能的局限性,开展了列车作用下铁路钢桁梁支座位移响应特征的研究。基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对比了温度和列车综合作用下某钢桁梁1#~3#支座位移响应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针对受列车影响显著的3#支座,建立了位移响应特征与列车作用工况的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可以基于车致支座位移来识别支座滑移状态是否异常的方法。研究表明:列车荷载破坏了温度与3#支座位移的滞回路径,难以利用温度-位移模型来评估3#活动支座的滑移状态;由列车荷载引起的3#支座位移响应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并且有唯一的列车荷载工况与之对应;3#支座位移终态在一个区间范围内往复振荡,该振荡区间的长度可用于活动支座滑移状态是否异常的判别,也为桥梁活动支座滑移状态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24(11):265-27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1
摘要:分析现行荷载试验规范中对冲击系数计算方法存在的难点,为了从车辆过桥产生的动力响应中准确获取准静态响应,首先对桥梁振动方程进行了简化分析,然后利用桥梁动力响应曲线在频域上低频为准静态部分,高频为振荡曲线这一特性,提出一种变分模态分解VMD(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结合HHT(Hilbert-Huang Transform)边际谱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仿真分析介绍了从动力响应中分解重构准静态响应成分的具体过程,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车辆速度较低时能够准确快速提取结构的准静态响应,以提供桥梁结构安全运营和健康状态评估所需的参考依据。
2024(11):271-27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2
摘要:为缓解传统搭板结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将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技术引入泡沫聚合土制备中,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其工程特性与力学特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路基路面的承载力、强度及内部完整性进行全面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泡沫聚合土具有良好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耐干湿循环性能和抗压耐疲劳性能,采用泡沫聚合土作为台后填料,可显著减少路桥过渡段的差异沉降。相比常规泡沫轻质土,泡沫聚合土不仅降低水泥用量,节约造价,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节能环保效益。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路桥结构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11):276-27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3
摘要:随着桥梁等大基建的发展,大临结构盘扣支架稳定性的分析越来越重要。依托工程背景为某现浇桥梁支架,通过对不同设计参数的变化,分析对盘扣支架承载性能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分析软件研究该盘扣支架的应力、变形、承载极限等变化。重点对立杆间距和立杆高度两种设计参数对盘扣支架的承载性能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立杆间距、立杆高度的增大,支架承载性能逐渐降低;立杆间距为0.6 m时,支架的承载能力最强;在强风地带搭设支架时建议增设连墙杆件或者缩小立杆间距来增强支架稳定性。在实际工程中,若搭设高模板支架,可以通过增设斜杆或者连墙杆件增强支架的稳定性。高度大于16 m小于24 m支架顶层满布斜杆,大于24 m支架整体满布斜杆设置。
2024(11):280-283,29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4
摘要:基础冲刷是造成桥梁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大桥水下环境复杂、检测难度大的问题,探讨了一种高效、高精度的基础冲刷检测技术-多波束测量技术。简述了多波束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并结合实际工程,对崇启大桥51个桥墩及其周围水下地形进行扫测,直观地展示出水下桥梁基础冲刷程度、外观形态及河床地形地貌,为桥梁后期安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2024(11):284-2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5
摘要:如何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建设综合管廊,降低综合管廊建设对周边敏感建(构)筑物的影响,本文以武汉长江新城谌家矶大道综合管廊项目为工程背景,对综合管廊穿越地铁、铁路、河道、桥梁以及与隧道平行布置等复杂环境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敏感建(构)筑物的变形要求、地质情况、场地条件,通过调整管廊断面尺寸、平面布置、竖向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式等措施,既确保了工程的可实施性,又降低了对周边项目的扰动,满足安全性要求。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11):289-29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6
摘要:影响顶管顶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的性质、管道弯曲大小、注浆润滑、上覆土厚度及施工技术水平高低。目前对于圆形顶管的顶力计算做了很多的简化和假设,不考虑上覆土的力学性质及厚度,对于上覆土为软土层,顶管基底为较硬土层的情况,经验的计算公式与实测值有较大的出入。针对目前经验公式的不足,通过一定量的实测摩阻力数据采用神经网络反演管-土间的平均摩阻力,再利用推导的考虑土拱效应顶力计算公式预测顶力。为施工中合理安排后续工作,控制减少理论顶力计算与实际的顶力的误差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11):294-29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7
摘要:排水盾构地下管线路由受道路线形所支配,多数情况下均为小半径盾构管道。排水盾构隧道通常设计成通用双面楔形衬砌环,采用较小的轴线环宽和较大的楔形量来满足小半径的线路拟合要求。通用楔形环管片分块环宽主要受管片环轴线环宽、楔形量和接缝夹角大小的影响。为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依据盾构隧道管片结构与其线路关系,推导了通用楔形管片环的楔形量和管片块环宽近似计算式,并采用BIM切割实体模型验证了计算式的正确性,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2024(11):297-30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8
摘要:顶管工作井永久框架在施工过程中会经历多种不同的受力阶段,在土压力、水压力、顶推力等组合作用下处于复杂的受力环境,准确分析框架在不同阶段时的受力特点和内力分布是设计环节中的重点。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Robot Structural Analysis建立顶管始发井的三维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并对工作井永久框架在全过程设计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小结与探讨。分析表明,框架内力包络值主要由开挖阶段和拆撑阶段控制,研究结果对实际工程中顶管工作井的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2024(11):302-30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69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在现代城市开发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现状高密度发展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例如文化印记的缺失、全国景观风貌的雷同、空间使用功能的单一和浪费、交通与活动流线的矛盾和阻碍等问题。因此,整体的城市滨水空间都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空间优化和功能复合。针对现有问题,研究复兴城市滨水空间的策略和方法,以上海杨浦滨江绿带、外环西河、新渔浦等滨水空间建设更新为例,提出优化更新设计方法,并对不同尺度的滨水空间景观空间更新设计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将来的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更新设计来提供更优的设计方法和参考。
2024(11):306-30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11.070
摘要:港口码头工程造价控制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和绩效提升至关重要。针对影响港口码头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要素,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研究,结合工程实际案例应用,提出了港口码头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策略,为今后港口码头的建设和造价控制决策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55008850 邮箱:cdq@smedi.com
版权所有: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