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1-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1
摘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升级,现有交通设施的容量也相应随着技术的革新发生变化,传统车辆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车辆将和传统车辆共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因此开展混合交通条件下通行能力的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既有交通设施的容量,并对这种场景下管理及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结合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行特征,研究不同自动驾驶混入率条件下各参数对宏观道路潜在通行的影响,利用概率论及蒙特卡洛方法进行理论计算,模拟自动驾驶车辆出现在车队的位置和时空需求,并对不同的组队策略进行详细分析,粗略估计在混合交通状况下交通能力提升的趋势和影响程度,为混合通行能力的测算提供了一种方法,并提出管理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适应自动驾驶技术的变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6):5-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2
摘要:车路协同技术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发展不断进步,智慧道路研究和建设尤其重要。研究智慧道路需求分析,明确智慧路口和全息路段两个典型应用场景,通过构建道路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多方位立体监测与多因素动态耦合下道路安全风险精确感知方法,实现微观场景内交通参与物认知、运动状态及协同感知,进而通过边缘计算单元支撑车路协同,为面向车路协同场景的智慧道路建设提供技术条件。
2024(6):9-1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3
摘要: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停车场的建设可以实现枢纽客流的快速疏散,提高枢纽运行效率,降低管控压力。目前交通枢纽停车场的建设更注重停车场自身运营管理中智慧系统的建设,但对旅客停车出行链缺乏一体化融合,对周边交通缺乏一体化协同,并出现多主体管理缺乏信息交互的情况。结合智慧停车场功能需求,研究实现功能需求的关键技术,希望为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停车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与思考。
2024(6):13-1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4
摘要:当前城市地下道路建设越来越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水淹、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因未及时管控地下道路车辆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地下道路的运行安全面临挑战。通过对地下道路入口控制方法、总体方案、设备要求等开展研究,提出地下道路关闭多级预警、建立物理拦截需求和安全高效的控制系统等建议。通过文献、需求调研、技术比选验证,提出了包含物理控制设施、车道信号灯、交通感知设施、信息发布设施、声光警示设施的地下道路入口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流程及其主要的技术要求等方案,并结合广州南沙横沥岛尖地下环路的实例开展了方案设计和工程应用。研究提出的地下道路入口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升紧急工况下地下道路入口的交通控制效率,提升地下道路安全水平。
2024(6):17-2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5
摘要:城市道路设计是城市规划和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分析2010—2023年以城市道路设计为主题的期刊学术论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其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结果表明,从2017年起,城市道路设计文献发表突破300篇/年;研究机构中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发文数量最多,占比为25.07%;期刊主要以《城市道桥与防洪》、《现代园艺》、《建材与装饰》、《江西建材》和《山西建筑》等发文量较多;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城市道路设计、景观设计、海绵城市和快速路等方面。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城市道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研究呼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政策支持和实践经验积累,以推动城市道路设计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4(6):21-23,2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6
摘要:历史风貌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路更新在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中具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城市道路老路改造的特例;另一方面,它需要历史文物保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专业的参与。为提升历史风貌街道更新工程的品质,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在梳理历史风貌街区的三级规划体系、近年来各地相关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分析上海衡复风貌区、思南路、武汉中山大道、青岛路、黎黄陂路等典型工程案例,总结历史风貌街道更新的实践经验。
2024(6):24-2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7
摘要:在城市快速化发展背景下,已建高速路网结构体系已逐步处于城区范围,既有高速公路立交出入口间距过大与沿线区域快速进出高速路网的迫切需求的矛盾与日俱增。以S32申嘉湖高速昆阳路立交工程为例,从增设高速服务立交项目选址与立交选型分析、交通影响特征分析、新材料合理应用等相关要素,总结出既有高速公路增设服务型立交收费匝道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特点,提出了合理应用新型材料解决收费系统与路面结构层电磁干扰影响设计思路,旨在为后续城区高速公路增设服务型立交出入口提供技术借鉴和指导。
2024(6):28-33,4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8
摘要: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是上海主城区内一条小客车专用地下快速路,介绍了项目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的论证分析,在高快速系统和地区路网系统多个层面进行交通预测和分析,提出工程和管理并举的综合提升措施。针对项目本体,提出一种河道布线的快速路选线方案,并对横断面布置、高架和地下立交、叠层剪刀叉匝道等关键节点方案等进行综合比选和分析论证,对地下快速路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同类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2024(6):34-36,4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09
摘要:大成路为无锡市锡东新城骨干路网中的重要“一横”,西连无锡东站枢纽和高铁商务区,东接宛山湖科技城。通过分析道路所处区位及交通功能,论述了大成路快速化提升的必要性;基于功能定位及交通需求分析,确定了大成路快速化工程的总体方案,包括设计标准、建设规模及出入口布置方案;结合道路红线条件、沿线路网及开发、城市景观要求,综合确定了快速化道路的敷设形式;重点介绍了与快速路相交节点、地铁穿越节点等关键节点方案,希望为类似工程设计项目提供借鉴。
2024(6):37-4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0
摘要:深圳市妈湾跨海通道蛇口—赤湾连接线工程是深圳港区跨海货运通道的一部分,建设条件复杂,为此开展多线位、多工法方案综合比选,以确定兼顾各方需求的优化方案。对工程的功能定位、港区货运需求、沿线用地情况及规划等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跨海货运快速路通道从选线、工法、设计方案逐层递进,进行多方案比选。综合考虑了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减少对港区用地占用,降低施工对疏港交通影响等因素,确定了项目的选线方案以及双管单层15 m盾构的工法和设计方案。成果为深圳市等港区货运通道的选线及设计方案提供借鉴。
2024(6):41-4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复杂的边界条件和限制因素,系统地分析各种限制因素对工程设计方案的影响,并合理优化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武汉市汉江大道(常青路—建设大道)工程,通过对该工程边界条件和限制因素等设计要点的分析,针对长距离大宽度的生态景观带与城市高架的有机融合,以及军事管理区用地涉密受限段的城市高架桥断面布置等提出相应设计对策,以便对以后一些类似工程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2024(6):44-4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2
摘要:拟改扩建的市政道路需跨越现状高速公路,同时涉及现状高速收费站,需与收费站进出交通作衔接处理。为了保证穿越点车道规模不受影响,同时改善改造道路与收费站出入口的拥堵问题,设计方案通过多手段改造来实现拓宽,同时保障公路的日常运营不受影响。望通过此案例分享,为类似项目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2024(6):48-5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3
摘要:喇叭形立交为我国应用比例最高的基本型立交,受各控制因素制约,其改扩建难度较大。京港澳高速武汉北互通喇叭形立交改扩建充分利用现有工程,通过原址扩建升级立交功能,解决立交堵点。分析介绍了武汉北互通主线、G107扩建方式和远景交通量、用地等控制因素,探讨了根据实际控制因素及功能需求双喇叭立交的改扩建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案。
2024(6):51-5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4
摘要:金海快速路改建工程长约7 km,与杨高中路立交衔接并新建S20立交1座,全线新建4对上下匝道。从项目功能定位及服务对象、主要技术标准、路线走向及节点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尤其是针对高架桥梁布置主要受轨道交通盾构区间和车站结构控制以及高压线影响的情况,对道路路线设计和横断面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2024(6):56-6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5
摘要:以北京西三环内环丰益桥至丽泽桥段出入口改造为背景,对先入后出的出入口间距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比较了第7版美国Highway Capacity Manual(2022年版)(以下简称HCM2022)和周荣贵《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对交织区通行能力、运行速度、服务水平的计算结果,对先入后出的出入口间距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案例背景,选择流量比、交织区长度为影响因子,分别采用周荣贵的分析方法和HCM2022的分析方法对通行能力、运行速度的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差异。
2024(6):61-6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6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路网不断扩展,使得城市周边道路功能不断完善逐渐发展成为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功能的城郊干道。为进一步提升城郊干道的交通安全水平,完善和细化城郊干道的交通安全评价工作,首先从规范角度分析总结城郊干道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然后以张家港市某城市快速路与地面一级公路相结合的城郊干道为例,结合设计方案评价和分析设计阶段安全性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为城郊干道交通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一些经验总结和技术参考。
2024(6):66-6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7
摘要:现行规范要求非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不超过3.5%,但要在山地城市、跨江桥梁两岸慢行系统衔接等场景下满足该要求存在工程占地大、造价高、可实施性差等问题,考虑到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出行方式中占比越来越高的实际情况,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规定的国标电动自行车为研究对象对骑行过程进行受力分析,提出了可满足电动自行车骑行要求的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参考值,可供电动车骑行占比高的类似项目参考。
2024(6):70-73,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8
摘要:山地城市长大通道具有地形条件复杂、里程长、控制因素多、工程投资大的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落地的背景下,通道选线阶段应提前做好与“三区三线”的协同对接,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针对山地城市长大通道的特征,分析线路设计方法与原则。以重庆中心城区—綦万快速通道工程为例,运用三维GIS技术建立基于大范围地形数据的基础模型,对路线方案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分析,进行山地城市长大通道选线及空间协同论证实例分析。
2024(6):74-78,8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19
摘要:透水铺装作为LID技术系统的源头控制措施之一,具备降低城市内涝风险、缓减城市热岛效应、改善道路周边声环境、削减径流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分析了透水铺装四项主要生态功能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应用效果等,并提出了透水铺装未来的主要研究与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透水铺装在生态环保方面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2024(6):79-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0
摘要:随着人们对展现城市地域特色的景观桥梁造型需求的不断增长,由于中等跨径自锚式悬索桥设计独特、极具艺术美感,备受选桥方案的青睐,成为城市地标。案例为圆月形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中等跨度;通过桥梁的方案造型,结构设计、计算分析等方面的简要介绍,为设计同类型的中等跨径自锚式悬桥提供经验借鉴。
2024(6):83-86,9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1
摘要:北运河香河段的河道蜿蜒形态,恰似一件寓意吉祥美好的如意,串联着整座香河新城。如意香河大桥主桥设计以“如意”为设计立意,进行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桥型设计。主桥采用三跨抱翅型拱梁组合体系,全长256 m,跨径布置为56.5 m+164.5 m+35 m。主桥外观新颖独特、富有韵律、与结构受力融合一体,去繁就简、舒展大方,标志效应显著,可为类似的景观桥项目设计提供借鉴。主要介绍了该桥的方案设计、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景观设计、BIM应用等内容。
2024(6):87-8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2
摘要:以某大跨弧形变高度钢桁架人行天桥为设计背景,通过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与取消竖杆后的钢桁架、等高度钢桁架和钢管桁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节间距较小时,竖杆对整体竖向刚度的影响小于对整体结构质量的影响,取消竖向后可以增加结构的固有频率;弧形钢桁架会导致整体竖向刚度下降,常规条件下宜选用等高度桁架形式,可降低桁架高度,节约用钢量;钢管桁架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特性,较箱形桁架能较大地发挥截面特性,能减少用钢量和焊接工作量。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同类人行天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024(6):90-9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3
摘要:赣州市创业路快速路是城市骨干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高铁片区及蓉江新城的核心区域,包含高架桥梁、地面道路、跨江桥梁1座、隧道1处、立交节点3处、匝道出入口4对,全长约12.4 km,其中桥梁长约6.8 km。以赣州创业路快速路为例,从桥梁总体布置、下部结构设计、上部结构设计展开,论述不同类型桥梁设计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6):94-10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4
摘要:为掌握拱肋钢管内混凝土不对称灌注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规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南浦溪特大桥拱肋钢管内混凝土左右幅非对称顶升灌注过程中结构的变形、应力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非对称灌注过程中,先灌注侧拱肋下挠量大,两侧拱肋挠度差值随完成灌注的拱肋数量增多而逐渐减小,灌注完成后,横截面对称位置处拱肋竖向挠度对称;整个施工阶段拱肋应力大于横撑应力,尤其是首灌混凝土过程中拱肋应力较大,应重点关注;首灌混凝土完成时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最低,随着混凝土逐步完成灌注,结构的稳定安全系数逐渐增大;结构初始几何缺陷对结构的稳定性不利,应以考虑结构初始几何缺陷的稳定系数来评价结构的安全性。
2024(6):101-10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5
摘要:针对大跨度斜拉桥在高烈度横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就现今工程中常用到的添加挡块、金属阻尼器、黏滞阻尼器这3种减震设计方法,以某特大跨铁路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基于MIDAS Civil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动力弹性模型,分析了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采用3种参数化后的方案与梁墩横向自由边界条件下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满足横向极限位移控制条件下,3种设计方案的结构地震响应特点;另外针对黏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减震方案,对2种阻尼器组合和布设方案进行了局部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增设挡块减震方案要比采用阻尼器减震方案的墩塔底部内力大,采用黏滞阻尼器设计方案的减震效果最好;经过综合比较后,推荐采用组合1方案(过渡墩和辅助墩的左右侧分别设置金属阻尼器、液体黏滞阻尼器)用于铁路大跨斜拉桥。
2024(6):106-10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6
摘要:以上海某独柱墩加固项目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独柱墩桥梁倾覆机理,对新增钢盖梁、抗拔销、新增立柱等独柱墩加固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既有独柱墩桥梁的加固提出加固意见。结果表明:钢盖梁、抗拔销、钢(混凝土)立柱等加固方法,均适用于独柱墩桥梁的加固;综合考虑经济性、施工、养护等因素,建议优先采用混凝土立柱加固的方法,对于墩高高于12 m或处于水中的墩柱,建议采用钢盖梁加固;对于小半径独柱墩桥梁(拟合半径小于60 m),中墩加固后,边墩支座仍有负反力(小于500 kN)不满足抗倾覆要求,可以采用抗拔销作为辅助加固措施。
2024(6):110-11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7
摘要:正交异性组合桥面由于其较好的抗疲劳性能和静力承载能力、相对较轻的自重近年来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较多应用。正交异性组合桥面通常由正交异性钢板和混凝土层组成,在加入混凝土层后结构刚度发生较大变化,若正交异性板仍采用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的构造形式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钢材用量和焊接量增加。采用遗传算法,以单位面积造价最小为目标,结合现有规范考虑了构造约束和承载能力约束两类约束条件,采用两种应力控制方案,对不同桥面板跨度和混凝土厚度的正交异性组合桥面的构造进行优化。同时解决了构造改变导致荷载分配改变对承载能力分析造成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桥面跨度4.5m时,与未优化组合桥面相比,优化方案用钢量可降低1.7%~10.1%,焊接量可降低16.5%~31.8%。
2024(6):115-11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8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工程越来越多。由于新建道路设计时速及标准均有提高,既有现状老桥的防撞护栏等级已经不能满足新建城市快速路标准的要求,需要对现有老桥防撞护栏进行提升改造。以宿迁市迎宾大道二期快速化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了现状运河文化桥老桥防撞护栏的提升改造设计方案,并采用屈服线分析和强度设计理论及非弹性分析方法进行了计算分析。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期为类似的现状老桥护栏提升改造项目提供借鉴。
2024(6):120-12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29
摘要:针对某高速公路现浇混凝土梁桥桥宽及横坡不符合当前实际通行需求的现状,提出限速、桥面直接加铺、切梁顶升和旋转加铺、桥面参与受力的增大截面法这4种改造方案,并分析相应方案下结构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结构受力最合理的改造方案为切梁顶升和旋转加铺(适用于第一联)、桥面参与受力的增大截面法(适用于第二联)这2种。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同类项目的改造提供参考。
2024(6):123-12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0
摘要:为了分析梁轴线为竖向曲线的多室箱梁在桥墩处的剪力滞效应,基于比拟杆理论,通过用支座反力等效代替桥墩约束,求得了顶板沿桥轴线的轴力、剪力方程,算出了各加劲肋、腹板处加劲杆的换算面积,然后根据剪切变形协调方程,建立了考虑加劲肋影响的剪力滞微分方程组。将所建方程组的计算结果与采用ANSYS APDL软件建立的板壳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采用所建方程可避免求解2阶微分方程组的困难,易于使用,且能反映局部竖弯梁段的剪力滞效应变化情况,但计算精度随着叠加并积分的剪力流增加而降低;对于靠近计算起始端截面的加劲杆而言,比拟杆法计算应力与模型计算应力差值在10%左右;竖弯梁顶板最大应力处的剪力滞系数为1.4,大于直梁在该处的剪力滞系数1.2,直梁在该处的轴向应力与竖弯梁相比减小了5.9 MPa,可以认为存在竖弯的箱型梁对剪力滞的影响是不利的。
2024(6):128-130,13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1
摘要:桥梁作为城市道路网中的关键节点,除了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往往还兼有地标性建筑的作用,因此桥梁扩建工程往往受到众多控制因素的影响,路线的设计指标很难达到较高标准。如何将提升交通容量和景观品质完美结合,同时又能坚守交通安全的根本原则,成为城市桥梁改扩建工程方案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昆仑桥工程实例,通过总体方案介绍和计算分析,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与公路对路线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对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协调性、同一路段设计速度和运行速度的协调性、行车视距及弯道行驶的舒适性等指标和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可靠。
2024(6):131-13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2
摘要:为评估少筋微弯板组合梁桥在运营期间的承载能力,并研究合理的处治方案,以某5×16.8 m的钢筋混凝土I型梁+少筋微弯板组合梁桥为研究对象。对该桥外观状况、材质状况进行检测,同时通过承载能力检算、静载试验等进行综合评估,采用综合比对方式确定维修改造方案。结果表明:主梁共计存在239条结构裂缝,裂缝最大宽度为3.14 ㎜,远超规范限值,上部结构承载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且微弯板梁裂缝仍存在持续扩展的趋势。采用更换上部结构为连续钢箱梁形式,保留下部结构,具有工期短、总投资较低等优点,改造后,桥梁运营状况良好。
2024(6):135-13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3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桩基周围建设项目越来越复杂,因此周围施工对高架桥桩基的影响分析越来越重要。以义乌市柯村至国贸大道道路改造工程和柯村渠系连通工程施工对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官塘停车场出入线的影响工程实例。采用MIDAS GTS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以研究河渠工程施工前、中、后期轨道交通高架桥的桩基及位移和沉降变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道路和河渠工程施工会造成周围桩基产生位移和沉降,且影响结果随着二者水平投影增大而减小。可为义乌地区其他临近轨道交通高架桥桩基建设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6):138-14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4
摘要:济南市黄岗路隧道是目前内地在建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穿越地上悬河黄河。结合悬河保护要求高、盾构掘进距离长、承受水压大、开挖断面大、工作井深度深、建构筑物及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从隧道功能定位、城市客运专用隧道技术标准选取、隧道平纵断面设计、横断面布置及两岸接线考虑等方面,对隧道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介绍关键技术问题设计方案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我国城市客运专用隧道、大型水下盾构隧道及穿越黄河隧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4(6):145-14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5
摘要:城市核心区明挖隧道的建设受地下管线迁改等因素的制约日趋严重,合理的分幅、分区设计对工程的可行性及进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某明挖隧道工程为例,采用沿长条形基坑横向分幅施工的方法,避让了现状110 kV电力排管。通过在超大跨度段反弯点附近设置纵向施工缝,实现隧道主体结构两阶段浇筑,并采用临时隔墙、临时肋板、临时牛腿及传力带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两阶段施工结构体系的转换,确保了深基坑的安全。通过结构受力分析,验证了纵向施工缝位置选取的合理性,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2024(6):150-1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6
摘要:高速公路的路基和桥梁设置一般要避开水源保护区,当条件不允许而无法避开时,则必须考虑设置应急处理系统。单独桥梁穿越水源保护区或者单独路基穿越水源保护区,已有文章给出应急处理池的计算及设计方法,而桥梁和路基同时穿越水源保护区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设置应急处理系统,鲜有文章提及。韦就大桥跨越水源保护区,同时部分路基段也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通过对常见的桥面排水方式进行分析,结合工程特性,建立了采用桥面径流收集管道、路基径流收集管道、中转应急储存池和水源保护区外应急处理池组成的应急处理系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借鉴。
2024(6):154-157,1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7
摘要:随着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需跨越市管河道,为保证区域的防汛除涝安全,需对跨河的建设项目进行涉河影响论证分析。结合沪通铁路(二期)跨越大治河的惠南特大桥工程实例,从运行期及施工期两个阶段分析涉河影响论证要点。其中,运行期从规划符合性方面复核桥梁桩基的选址及结构,并利用规范中的经验公式复核保留护岸及新建护岸的稳定性;建设期通过MIDAS Civil及Plaxis等有限元软件复核施工过程中对保留护岸的影响,并通过实用水力学公式复核壅高水位。通过对涉河影响分析中的主要过程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可为其他跨河建设项目在涉河影响分析中提供参考。
2024(6):158-16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8
摘要:以南京市城区某山丘区河道为例,进行了引活水水资源论证研究,采用流速法、水量平衡法对工程取水规模进行合理性分析,采用径流调节计算法、降雨天数法分析计算了项目年取水量,对项目取水水源、水位、水质进行分析论证,在分析评价项目取水、退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节约、保护及管理措施。
2024(6):163-1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39
摘要:成都平原某镇地处岷江流域水质重点控制区域,按照《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需对该地现状2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技术改造。技改主体工艺是将原CASS池改良为AAO+深床反硝化滤池+高密度沉淀池,建成运行2 a后发现,该工艺安全可靠,全流程出水稳定达标,处理吨水成本1.56元/m3,优于大部分污水处理厂。
2024(6):169-17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0
摘要:随着全地下污水厂的兴起,全地下污水厂具有全封闭性的特点,对全地下污水处理厂进行除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海嘉定南翔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的设计,分别从全地下污水处理厂除臭分区划分、除臭工艺选择、生物滤池原理、设计参数选取及计算方式、除臭风管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同类型的全地下污水处理厂提供设计参考案例。其中重点分析了全地下污水厂中除臭分区的划分方式、除臭工艺的选择和设计计算。上海嘉定南翔污水厂进行生物除臭的总风量为96 000 m3/h,离子除臭风量为11 000 m3/h。
2024(6):172-17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1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能与周边环境协调、封闭性强、无二次污染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可能成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因具有容积负荷大、水力负荷大、可通过增加填料高度来减少占地面积等特点,从而可以被应用于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通过假定设计条件,比较曝气生物滤池工艺、Bardenpho工艺、MBR工艺在占地、投资、运行上的区别,介绍曝气生物滤池的种类及设计要点,分析曝气生物滤池在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运用中的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地下式污水厂项目,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为地下式污水厂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4(6):178-18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2
摘要:南通市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将设计规模由4.8万m3/d扩建至9.6万m3/d,设计出水水质执行江苏省新地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440—2022)中的B标准。工程处理难点主要为:出水水质指标要求高,现状构筑物土建框架固化,改扩建过程不能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为此,主体工艺考虑采用改良式Bardenpho工艺,并扩增二级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以达到以新代旧的目的。此外,通过对现状设施的深度研究,采用灵活割接的施工工艺,确保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最终确定的扩建主体工艺为:预处理+改良Bardenpho生物反应池+辐流式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结合加氯消毒。工程根据现状设施对于新出水标准的达标情况来确定工艺的思路,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设计借鉴。
2024(6):183-18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3
摘要:三亚市受台风、暴雨、海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沙滩泥化现象日趋严重,海岸线逐渐后退,草坪植被大面积陷落损毁。该市周边部分水上、陆上工程的过度开发建设等人为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海岸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崖州湾中心渔港周边海域岸线生态环境受损。以三亚市崖州湾中心渔港周边海域岸线修复工程为例,详细介绍生态底泥疏浚及处理工程、沙滩修复工程、岸线生态修复工程、贝藻礁型丁坝工程四部分内容,完善崖州湾生态整体修复,提升海岸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解决民生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4(6):188-191,20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的排水系统管理模式存在调度决策支撑不足、效率较低等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排水系统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探索排水系统厂站网一体化调度模式,对于提高排水系统实际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上海市某片区市政排水系统厂站网一体化调度应用进行研究,搭建厂站网一体化调度平台,集成排水设施基础数据、物联感知监测数据以及水雨情气象数据数据库,以污水管网干线模型为计算引擎,实现排水运行日常监管、一体化调度支持实际应用等功能,为排水系统高效平稳运行提供支撑。
2024(6):192-19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5
摘要:针对推拼同步盾构机利用轴向插入式管片拼装中产生的额外推进时间进行管片拼装的特点,分析了管片拼装机的适应性要求。通过对比多种拼装机方案,最终采用不改变传统大平移拼装主体结构的方案,通过算法和控制使拼装系统具有跟随和补偿双模式,可分别使拼装机主体与盾构机、成环隧道保持静止。针对推拼同步盾构机管片拼装的工况对拼装机平移梁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可满足推拼同步工作要求。
2024(6):196-20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6
摘要:国内早期的铁路声屏障多为直立式,当沿线为高层建筑密集区域时,传统的直立式声屏障降噪效果难以达到要求。目前国内建设的城际铁路增多,为满足环保要求,安装全封闭声屏障的趋势逐渐上升。津兴铁路穿越城区处,两侧居住区繁多密集,需要安装全封闭声屏障来有效地减轻噪声。钢结构骨架是全封闭声屏障的主要受力构件,其加工和安装质量影响着声屏障的稳定性。根据津兴铁路固永特大桥工程实例,对铁路全封闭声屏障的钢结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2024(6):201-203,21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7
摘要:地下结构穿越运营道路,引起道路沉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为道路保通,设置临时钢结构盖板在市政工程中应用广泛。北京市某地铁穿越施工引起道路沉降,因而采取设置临时钢结构盖板措施,以该工程临时钢结构盖板的设计及施工为应用案例,提出了道路沉降钢结构盖板措施标准化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经验算,结构的最大应力及最大挠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地铁穿越道路引起沉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4(6):204-20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8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城市核心区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建设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亟需探索新的保安全、少搬迁、轻影响的施工方法,为极复杂环境下地下车站施工提供技术储备。以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凤凰池站4号出入口过街通道,金牛山站2号、3号出入口过街通道、省立医院站—东门站(原塔头站)区间工程为实例,探索顶管法在城市中心轨道交通施工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三个过街通道和一个渡线段工程的周边环境、工法比选、施工重难点、周边环境保护措施,经工程实践,该工程达到了减小占用场地、降低施工对城市环境影响,并控制地面和管线变形的施工要求,实现了绿色、环保、安全的目标。
2024(6):208-21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49
摘要:地下车站建设是地下轨道交通网建设、运营的关键环节。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地下车站施工,在保障社会交通前提下顺利实施地下车站主体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以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凤凰池站、金牛山站工程为例,通过对项目施工难点分析及工艺比选,选择采取半盖挖顺作法。介绍了不同盖板设置形式下地下车站主体施工技术、施工场地布置及交通组织。该工程在保障社会交通的前提下顺利地实施了地下车站主体建设,可为后期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2024(6):212-214,2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0
摘要:截污治污工程作为水质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环境治理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城市的截污管道由于建成年代早、使用年限长,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污水外渗严重影响周边河流与地下水环境。非开挖修复技术凭借施工占地少、工期短、环境效益好等优势,在截污管道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广东省惠州市某截污管道修复工程,对非开挖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探讨,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2024(6):215-2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1
摘要:预制拼装技术是水务结构施工工艺的重要发展趋势,接缝处理是当前预制拼装技术的关键技术难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具有强度高、韧性大、耐久性好等技术优势,成为解决预制拼装结构接缝连接的有效途径。考虑到该技术在水务工程领域应用相对较少,根据实际工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首先,针对UHPC湿接缝在排水结构的适用性问题、临时支撑的快速周转、高温与低温施工等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全尺寸UHPC浇筑工艺试验,对施工参数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高温与低温条件下浇筑策略。研究保证了UHPC湿接缝浇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了预制拼装施工效率,提升了湿接缝浇筑质量。
2024(6):219-221,2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2
摘要:随着道路改扩建项目增多,老路路基旧料处理方式成为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中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将水稳就地再生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到道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中,通过一体式粉碎、分离、拌合全机械化施工工艺辅以各类运输、摊铺、碾压专业设备。通过试验段论证不同旧料与水泥、矿粉配合比之间的区别,最终选定最合适的掺量、配比,粉碎、拌合、摊铺、碾压时间、碾压遍数及机具选择,切实达到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简化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
2024(6):222-2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3
摘要:尽管大数据技术不仅被应用于水利工程领域,而且将成为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但是对于水利行业许多从业者而言,大数据技术仍停留在较为抽象的概念阶段。以水利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为切入点,通过阐述、探讨与分析这一主要由质量风险管理框架和策略组成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点,以期为行业同仁了解水利工程中大数据技术运行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2024(6):225-22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4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管廊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但因管廊建设总体投资大(工程造价约为1.2亿人民币每公里),资金回报周期长,为了缓解财政压力,PPP模式被广泛应用。现阶段,PPP模式下综合管廊目的利益相关方对于管廊运营管理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的深度不足。参建各方的精力大多集中于工程的立项、建设期,而投入于管廊运营管理及运营风险识别应对方面的精力往往较少。现就管廊的运营风险,结合失败案例,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识别,为管廊运营风险评价提供有效支撑,以便更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风险应对机制,提高此类项目成功实施的概率。
2024(6):230-23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5
摘要:近年来,上海市水务重大工程建设体量大、工期紧,部分厂站薄壁混凝土存在局部渗漏、蜂窝麻面、色差明显等质量问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水务工程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对在建典型给排水厂站工程进行深入调研,从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对构筑物池体薄壁混凝土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总结薄壁混凝土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提出现场质量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
2024(6):235-23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6
摘要:橡胶改性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界面作用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有着重要联系而现有研究对该界面作用的微观认知尚不够全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Materials Studio软件为研究工具,构建由基质沥青、天然橡胶沥青、顺丁橡胶沥青、丁苯橡胶沥青(15%掺量)与集料的4种主要矿物组成(石英、方解石、钠长石、微斜长石)两两构成的界面模型,从分子尺度上探究不同沥青组分在4种矿物表面的扩散行为,分析得到不同橡胶类型对其扩散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轻质组分在各矿物表面的扩散作用强于重质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对沥青组分的扩散速率起到关键作用;在不同矿物表面,橡胶分子链的加入对于提升沥青各组分扩散系数多为积极作用,且不同类型橡胶作用规律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矿料类型制备适配的橡胶改性沥青提供参考依据。
2024(6):240-244,2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7
摘要:为探究列车在不同车速以及空载、满载情况下通过“桥建合一”型车站时所引起的结构振动问题,以某“桥建合一”高架越行车站为例,建立车-轨道-车站的有限元结构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B型车在80~120 km/h速度下作用于站房结构及结构反作用于列车的动力响应结果,并进行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当B型车以80~120 km/h通过该车站时,列车竖、横向振动加速度以及列车的乘坐舒适性均满足相关规范限值要求;承轨层竖向响应均大于横向响应,且竖向位移和竖向加速度随着车速的增加变化较小,横向位移和横向加速度随着车速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候车厅楼板的最大竖向响应均大于其横向响应,最大横向位移随着车速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横、竖向加速度均随着车速的增加呈现变大的趋势。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桥建合一”车站现场实测数据的比对,验证了空间耦合振动有限元模拟计算的可靠性,可为同类高架车站结构的计算与分析提供参考。
2024(6):245-2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8
摘要:行人是物体检测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目标,在检测行人的同时对人流数量进行实时精准统计在诸多领域有着很大的实用意义。通过搭建深度学习环境,设定行人数据集并对其进行重新标注、训练和测试后,对统计视频中行人目标的正确率、漏检率和误检率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基于改进YOLO v4的行人检测模型,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识别密集场景下的行人目标,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能够为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和商业区规划等领域提供应用价值。
2024(6):249-2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59
摘要:针对层状异性流变地层中桩基长时沉降位移预测计算难题,基于荷载传递模式、Poyting-Thomson模型和土体一维虚拟结构等效模型,建立了该类地层中桩基承载模式判别以及桩基服役全过程长时沉降位移的理论预测方法。研究了稳定蠕变地层桩基承载模式演变及其沉降位移时效特性。结果表明:摩擦承载状态下桩基沉降呈现瞬态弹性;土体的层状异性特型导致桩体压缩变形具有明显的台阶突变;摩擦+桩端共同承载时,桩基总体位移等于桩体形变位移和桩端沉降位移的叠加,具有显著时效特性并随时间逐步趋于稳定。
2024(6):254-25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0
摘要:随着我国桥梁的服役数量及服役时间的不断增长,桥梁领域越来越重视对系杆拱等特殊结构桥梁的位移监测。本文基于机器视觉方法,通过在拱上特定位置设施靶标、在两端拱脚设置相机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拱位移监测方案。随后以S32公路油墩港桥为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同时达到亚毫米级位移精度与昼夜动态监测的要求,实现了对油墩港桥的拱位移监测。试验结果可靠,为同类系杆拱桥的拱位移监测方案提供了参考。
2024(6):259-26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1
摘要:为研究普通钢筋混凝土梁不同受力区域加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后抗弯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设计、制作了3根试验梁[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RC)、受压区UHPC加固梁(UC)和受拉区UHPC加固梁(UT)],采用四点加载法进行抗弯试验,分析加固前后试验梁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及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梁UC和UT相较于RC,刚度和承载力大幅提高,其中承载力分别提高61.2%和96.9%;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受压区、受拉区(考虑纤维贡献)加固UHPC后的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值误差小于5%,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适用性。
2024(6):263-266,28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2
摘要:振沉工艺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预制桩施工工艺,对于采用这种工艺施工的桩基的桩-土作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钢管桩的桩-土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慢速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法获得了一组振沉压入钢管桩的单桩承载力变化规律。随后,根据可能存在的4种桩土作用模式,采用力学平衡法分别计算了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并依据规范建议考虑振沉影响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通过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振沉工艺下钢管桩的桩-土作用特征,研究成果对振沉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6):267-269,2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3
摘要:由于排水沥青路面PAC-13雨天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推广应用,为了研究高黏剂HVA的用量对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经验法和试验法拟定了4组目标掺量,对应成型了HVA高黏剂掺量6%、10%、14%、18%空隙率为21.7%的PAC-13沥青混合料试件,开展了原材料和PAC-13 结构性能对比分析试验。试验结果显示:HVA掺量在范围约在10%,沥青的三大指标、动力黏度和混合料的析漏、飞散损失、TSR指标均符合要求,且经济合理。
2024(6):270-27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4
摘要: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中常有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将自主研发的特种高韧性纤维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中,达到改善其抗裂性能的目的,通过测定多种纤维掺量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单轴压缩模量及收缩系数,分析该特种高韧性纤维对水稳碎石材料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掺量逐渐大,水泥稳定碎石养护7、28、90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各种指标强度均在1‰纤维掺量时最大,单轴压缩模量在2‰下有最大值。养护90 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在掺入1‰纤维后分别提高14.1%和9%;掺加特种高韧性纤维能够改善水稳碎石材料的收缩性能,纤维掺量为1‰时,温缩系数和干缩系数分别比不掺时提高14.1%和12.8%。
2024(6):276-281,29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5
摘要:基于雷诺平均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方法,数值模拟了轨道交通车辆通过全封闭式声屏障时声屏障表面风压载荷特性,根据特征波叠加理论计算了声屏障表面脉动风压时程,分析了脉动风压幅值在声屏障内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声屏障同一截面不同测点位置的风压载荷时间变化规律相似,但压力幅值随着测点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列车单列通过时,远离运行线路侧声屏障的压力幅值远小于邻近运行线路侧;列车运行速度由80 km/h提高至140 km/h,脉动风压空间分布特性相似,但压力幅值增加约22%;列车会车通过时,声屏障入口与出口端压力波的叠加效应使得声屏障表面压力幅值增大,其中位于远离运行线路侧声屏障压力幅值增加,与邻近运行线路侧声屏障压力幅值接近。
2024(6):282-28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6
摘要:随着上海市奉贤区交通量的逐步增加,工程建设中的养护标准也得到了提升。详细介绍并总结在上海市奉贤区平庄公路、庄良公路、洪朱公路和团青公路部分路段施工过程中实际应用的18~20 mm级别的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阐明了材料选用、配合比和施工环节的关键控制要点,并评价施工质量。验收结果表明,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不仅在节约材料方面表现出色,同时还具备超强的抗裂、抗渗、抗滑和降噪性能,远远超过常规沥青路面。该技术适用于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省级公路以及标高受限的道路等品质和功能要求高的道路,为未来的公路养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6):285-28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7
摘要:在对现有道路标线修复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反应型标线涂料喷涂工艺对旧标线进行修复;介绍修复施工工艺,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对其修复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应用可知,反应型道路标线修复路面标线后,初始逆反射系数大于300 mcd·m-2·1x-1;施工后3个月,边线、中线逆反射系数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200 mcd·m-2·1x-1左右。反应型标线涂料修复隧道振荡标线后,中线逆反射系数集中在250~300 mcd·m-2·1x-1之间,右侧边线逆反射系数集中在100~200 mcd·m-2·1x-1之间。反应型标线喷涂工艺能有效提升旧路标线逆反射系数。
2024(6):289-29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周边建筑对室内采光遮挡是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日照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日照的主要因素。基于Unity进行了相关日照模拟功能的开发;结合实际高架工程项目,通过BIM建模、倾斜摄影航拍模拟实际的三维空间场景,在Unity中进行最不利情况日照模拟,最后定量分析设计高架桥梁对居民楼的影响,为高架设计方案优化提供有效指导,填补了高架工程领域日照分析模拟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024(6):293-2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69
摘要: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BIM平台在施工全过程的应用逐渐丰富。集成整合平台背后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数据,并将数据传递至工程建造各个环节当中进行应用,是BIM平台发挥作用的本质。如何在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收集和整理工程数据库,并传递至各个工作流程中发挥作用,是开展BIM平台建设的重点。以乌鲁木齐市东进场高架道路工程为实例,重点研究BIM平台中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分析如何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和施工过程中采集工程数据,并将工程数据库应用于项目管理。
2024(6):298-300,30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0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由于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水泥毯已在各工程领域进行应用。现在总结水泥毯已有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对水泥毯的性能进行阐述;结合济青高速边坡防护实际案例,对水泥毯在高速边坡防护方面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在水泥毯搭接锚固、喷洒工艺等方面形成了最佳实践,值得借鉴。实践表明水泥毯是一种优异的边坡防护材料,值得推广。
2024(6):301-303,31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1
摘要:某地铁车站基坑采用智能同步穿心千斤顶顺利完成滑降式支撑滑降,滑降速度超过采用卷扬机的前代产品,极大减少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更有效控制基坑变形,更重要的是利用千斤顶的智能控制系统,达到4个吊点的整体同步滑降,整体倾斜度满足要求。详细介绍了吊装系统的组成、同步系统的原理及工作过程、穿心千斤顶的布置、吊装过程,为滑降式快速支撑吊装提供参考。
2024(6):304-30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2
摘要:针对山东惠青黄河公路大桥水泥混凝土防撞护栏的病害,制定了加强型聚碳硅氧烷防腐涂层加固施工总体方案。对防腐涂层选择的RBS高弹性高分子防腐防水涂料、SHJS聚碳硅氧烷防腐涂料及 SHJS高聚物碳钢修补材料的性能及优点进行了介绍,对加强型聚碳硅氧烷防腐涂层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护栏加固维修后,通过8a的观察,发现护栏状态良好,达到了维修方案的预期效果。维修方案通过对防腐基层的特殊处理和对防腐涂层的加厚,使得该防腐涂层质量更可靠。
2024(6):308-31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3
摘要:冠梁在侧压力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将产生不同于刚性挡墙的水平位移,特别是在有支撑的基坑,将产生拱现象,引起土压力重新分布,因此传统设计中采用的矩形均布荷载分布形式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武汉市某深基坑排桩内支撑支护工程现场监测数据与现象,总结出内支撑系统的冠梁位移变化规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运用平面整体分析法对内支撑平面框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时考虑了位移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采用梯形分布形式对支撑系统进行设计相对合理,而采用传统矩形分布形式进行设计偏于不安全,采用三角形分布形式进行设计则偏于保守。
2024(6):314-31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4
摘要:在扶壁式挡土墙中设置卸荷板可有效地优化结构受力条件,减小直接作用于墙面板上的水平土压力,提高挡土高度,但该类构筑物的结构受力模式复杂,尤其是土压力的计算直接关系到结构计算的可靠度。分别利用朗金土压力和库伦土压力的静力平衡假定条件进行计算分析,指出了朗金公式在计算此类工况土压力时的缺陷,确定了库伦公式的适用性,给出了土压力的具体计算步骤,并提出了适用于库伦公式的卸荷板设计构造要求,为超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提供参考。
2024(6):318-32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5
摘要: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微型桩因经济性好、施工简便、形式灵活得到了广泛运用。以某铁路滑坡整治为依托,讨论了微型桩在滑坡治理中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滑坡治理后正常使用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滑坡的稳定性、垂直、水平位移,实践表明滑坡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4(6):322-32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024.06.076
摘要:目前我国综合管廊建设规模较大,且多数分布在沿海软土地区,在运营初期廊内普遍存在病害发展较快且较隐蔽等问题。基于处于运营初期的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际工程案例,针对管廊内存在的裂缝、渗漏、积水、错台等病害进行调研与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分析管廊病害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综合管廊建设和维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55008850 邮箱:cdq@smedi.com
版权所有: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