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胜营 , 张长宝 , 刘子薇 , 孙恩泽 , 李可欣 , 丁哲 , 张一帆 , 芮小虎
2025(1):1-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34
摘要: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城市道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载体,发展却相对缓慢。推动传统道路设施系统智能化升级,以适配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发展,成为当下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聚焦车城协同功能和场景应用需求,明确了智慧道路建设总体目标,进而研究了智慧道路分级方法,搭建面向车城协同的智慧道路建设基本框架,并提出基于智慧灯杆的智慧道路建设改造实现路径。最后,从车辆驾驶、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角度探讨了智慧道路的多场景应用,为车城协同建设提供解决思路和推广样板。
2025(1):7-1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69
摘要:要素保障是上海市交通行业的一种创新管理手段,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手段有利于重大交通项目的方案稳定,并减少方案实施障碍。首先,介绍了上海重大交通工程要素保障的背景;其次,从政策法规、工程实施等方面剖析了要素保障的要求;最后,在归纳传统交通建设工程要素保障工作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要素保障的5个发展趋势。
2025(1):11-1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67
摘要:交通一体化对塑造都市圈空间形态、优化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交通一体化的关键一环,打通“断头路”意味着解决影响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对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了南京都市圈总体路网特征和“断头路”现状分布特征;然后,基于不同状态下“断头路”呈现的特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最后,围绕问题导向,从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协同工作机制、争取政策要素支持保障、构建评估标准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5(1):15-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35
摘要: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五大新城发力建设”等一系列战略发展背景下,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正逐步调整为“多心多核”的空间结构,西部新城发展链是城市功能布局中重要一环。嘉松公路是上海市西部区域南北贯通、平行G15公路的一条市域主要干线公路,也是松江新城“五纵七横”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介绍了嘉松公路越江接线段新建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包括规划功能分析,交通流量预测,全线总体布置方案,主要节点方案和横向相交道路交通组织。通过对嘉松公路越江接线段新建工程的系统研究,希望其为国内城镇化地区干线公路设计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2025(1):19-2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80
摘要:街道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传统的道路工程设计理念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出行和休憩的需求,对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革新成为必然。从成都市街道空间设计演进历程入手,阐述了“小街区规制”探索期、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稳步推进期和面向公园街区的街道一体化设计品质提升期 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从设计要点由路域空间逐步向开放街区转变,设计范围由红线内部空间向“U型空间”进阶,服务职能由最初始的交通运输职能向空间消费、空间休憩和空间治理跃升等方面,介绍了基于公园街区的街道空间设计。天府新区在建设公园街区语境下,高度关注街道空间的场景营造问题,并提出了市政管线控制带的新概念及管控方式。最后,通过天府海创园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片区的建设案例,为城市新区建设提供了创新实践经验。
2025(1):24-2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06
摘要:枢纽互通式立交应满足高速公路之间交通流转换的功能需要,因此,要根据其在路网中的交通功能,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技术指标、工程规模、服务水平等控制性因素进行多方案设计比选。以广西省桂林外环高速与G72泉南高速枢纽互通设计方案为例,从项目的功能定位、建设必要性、交通量预测等多角度分析方案一(单环式变形苜蓿叶形)与方案二(对角象限双环式变形苜蓿叶形)的优劣,通过综合比选,确定选用方案一,即单环式变形苜蓿叶形枢纽为最终方案。
2025(1):29-3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23
摘要:一沟两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于沟渠的分隔导致交叉口内部空间大,通过时间长,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形成交通瓶颈。以107国道与新城十六路交叉口为例,对一沟两路交叉口平面空间优化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箱涵接长,沟渠两侧道路呈“子弹型”局部改线收缩交叉口的方案。交叉口改造后,东西向直行车辆、左转车辆交叉口通行距离分别缩短了38.66%和39.8%,南北向左转车辆交叉口通行距离缩短了22.2%;交叉口东西向进口道延误显著降低,其中东进口下降25.3%,西进口下降18.3%,交叉口整体延误下降了14%。该方案有效减少交叉口通行时间,提高了通行效率,同时为快速路桥梁布跨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5(1):33-3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20
摘要:为了评价苏州独墅湖通道大纵坡接小半径地下匝道及合流区的道路安全水平,基于VISSIM仿真模拟搭建模型,针对大纵坡接小半径地下匝道及合流区的道路安全进行仿真研究,并提出对应的安全等级及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车均延误和排队长度均呈增大;在匝道线形受限条件下,合流区仍然具有较好的通行水平,且交通流处于稳定状态,说明合流区的安全状况良好。
2025(1):36-4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41
摘要:航南公路是上海市奉贤区重要的东西向干道,也是南桥新城规划区域中的中心道路。因其所在区域规划优化调整,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亟需进行改扩建。在充分解读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和金海路改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与航南公路(S4跨线桥东—金海公路)道路改建工程的控制关系基础上,对该道路改建工程的功能定位、设计标准、控制因素等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提出了轨交、电车与航南公路三者结合的交通组织方案。最终形成的5个横断面布置、3个展宽渠化的交叉口节点设计方案,可为同类工程方案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2025(1):41-4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18
摘要:随着花都区城市建设的发展,非机动车出行在市民的日常出行方式中占比越来越大,传统的“车本位”道路横断面无法再适应市民出行需求,由此带来的交通安全、秩序等问题频发。结合花都区非机动车出行的需求、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等方面分析,引出非机动车道改造提升的必要性;在规范基础上,提出在交叉口、路段、公交站等重要节点中非机动车道改造提升的原则,并结合花都区非机动车道改造的实施经验进一步总结形成不同改造策略的适用条件,以为其他城市非机动车道的改造提供经验借鉴。
2025(1):46-4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77
摘要:白鹅潭大道为广州市白鹅潭商务区近江片区唯一南北贯通的城市次干道,白鹅潭大道上跨现状珠江隧道敞口段是使全线贯通的关键节点之一。综合考虑白鹅潭大道与现状珠江隧道及地铁结构的空间关系,在满足既有地铁保护要求、又不影响既有珠江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的条件下,提出改造现状隧道敞口段侧墙增设台帽作为新建桥梁桥台、上跨既有隧道敞口段的总体设计方案。相关设计研究思路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2025(1):50-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99
摘要:互通立交的设计越来越标准化和规范化,但部分细节尚有欠缺,其中匝道鼻端纵坡接坡就是其中之一。面的主线、匝道平纵线元这样简单的工况,平均纵坡法、纵坡推算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是在主线平纵线元复杂时,其所依附的计算理论的假设已不存在,也就难以计算出精确接坡数值,尤其是设置附加路拱工况下。为指导互通立交的工程设计,采用“极限”对复杂工况下的接坡点纵坡进行推导,得到计算公式。借助当代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互通立交设计。
2025(1):54-5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0977
摘要:风电设备运输通道兼具市政道路及风电场进场道路功能,通过调研海上风电机组设备尺寸、运输专用车辆结构参数以及装载要求,明确通道建筑限界,并根据车辆动力性能、转弯行迹及通行需求等,分析平面、纵断面设计要素的取值界限;同时,利用仿真软件模拟超长叶片运输车辆交叉口转弯时的扫掠空间,优化交叉口设计方案,保证风电设备的空间可通行性及安全性。
2025(1):59-6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城市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双层桁架桥梁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通组织方案,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立交设计中。以广州市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二期)中的龙溪立交为例,分析了双层钢桁架桥梁在城市快速路主线与辅道过河方案的设计实践,探讨了双层桁架桥梁的技术特点、应用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5(1):64-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60
摘要:某转体斜拉桥跨径布置为(99+250+116)m,为特大型跨铁路市政桥,同时跨越多条既有铁路及在建铁路。桥宽42 m,设置双向8车道。桥塔为矩形混凝土塔,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号塔处采用塔墩固结并于梁底设置支座,2号塔处采用塔墩梁固结结构体系。斜拉索采用空间中央索面布置。两桥塔采取转体施工工艺跨越所有股道,最大转体重量约45 358 t。在同类型桥梁中,本桥设计及施工难度均较大。重点介绍桥梁总体布置、构造设计、结构计算等情况,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借鉴经验。
2025(1):69-7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30
摘要:预拱度的设置关系到车辆高速运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解决大跨径桥梁悬臂施工过程中桥梁预拱度线形不达标的问题,适应桥梁实际工程特点,提出一种考虑结构自重、预应力、收缩徐变效应、汽车荷载和温度效应等多种影响因素的预拱度设置和调整方法。以南昌某多跨倾斜PC连续梁桥为背景,基于设计文件和MIDAS Civil程序,建立空间杆系结构纵向计算模型,对该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各节梁段的预拱度并用于指导施工。监控结果表明:大桥成桥线形高程与监控成桥高程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二者高差绝对值不超过20 mm,所提方法理论清晰、简便可行。
2025(1):75-7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41
摘要:针对传统钢-混组合桥塔的钢壁板单侧约束易发生局部屈曲、加劲肋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两种新型的钢-混组合桥塔构造型式:加劲肋外置型外包钢中空混凝土组合桥塔、双钢板-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组合桥塔。以某峡谷千米级铁路悬索桥的组合桥塔为工程背景,拟定两种新型组合桥塔的构造尺寸,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了提出的新型组合桥塔构造受力性能,并且从施工和经济层面对比分析了两种新型组合桥塔与原桥四肢格构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桥塔的技术经济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新型钢-混组合截面桥塔均能满足规范中对大跨度悬索桥主塔静力和稳定性的设计要求,且具有构造简化、受力性能优以及施工难度降低等优势;外包钢中空混凝土组合桥塔、双钢板-UHPC组合桥塔在材料成本上相比原设计钢管混凝土桥塔分别提高约13%、19%,但考虑到构造简化带来的施工造价降低以及UHPC材料的高性能,建造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2025(1):80-8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72
摘要:钢混组合梁具有钢结构和混凝土2种材料优势,经济性好,便于施工,在工程中应用很多。对于多纵梁的组合梁而言,桥面板与钢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大横梁体系和小横梁体系。为研究不同体系桥面板在活载下的受力特点,基于深汕合作区通港大道项目,分析了双窄箱组合梁结构采用大横梁不带钢悬臂、大横梁带钢悬臂、小横梁3种体系的桥面板构造与设计细节,并以MIDAS FEA NX建立3种体系的桥面板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车辆荷载位于桥梁不同区域时桥面板的受力情况和纵梁内净距、横梁间距对桥面板受力的影响规律。结果验证了大横梁体系对于桥面板受力的改善作用,并得出了桥面板较优的纵、横梁间距比和桥面板边界最大距离,可为后续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25(1):86-9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36
摘要:以某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 Civil对其分别进行单梁模型和梁格模型的内力计算,通过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探究基于两种模型计算变截面连续箱梁受力状态和结构变形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恒载和设计荷载作用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在采用单梁模型和梁格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时,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在偏载作用下,通过静载试验计算结果分析,梁格模型内力计算结果比单梁模型内力计算结果均偏小,并且两种模型误差超过了5%,对结果影响评价的准确度不容忽略;梁格模型能够准确地计算连续箱梁在横桥向的应力分布、应力大小和结构变形,相较于单梁模型,梁格模型更能反映结构的空间受力特性,表明采用梁格法计算分析变截面连续箱梁桥更符合工程要求。
2025(1):91-9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27
摘要:以剪滞效应引起的变形作为广义位移,将钢箱各翼缘板的加劲肋面积折算到相应板件上,运用能量法建立了考虑加劲肋影响的钢箱梁剪滞效应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以简支和悬臂的边界约束条件为例,推导了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和悬臂钢箱梁的剪滞效应解析解,并分析了考虑加劲肋影响的钢箱梁剪滞系数和挠曲线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考虑加劲肋影响的钢箱梁剪滞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较好,证明了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在简支和悬臂约束条件下,钢箱梁剪滞系数纵向分布规律较悬殊;与初等梁挠度相比,均布荷载作用下考虑剪滞影响的简支钢箱梁跨中截面的挠度差值比为4.18%,悬臂钢箱梁自由端的挠度差值比为3.16%。
2025(1):96-10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88
摘要:预制装配技术具有施工快、交通环境影响小、工程质量好、能源消耗低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与此同时,城市桥梁建设也越来越注重景观效果,这导致了桥梁结构外形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何让预制装配技术与景观艺术设计融合兼顾,成为了桥梁工程师们新的难题。通过深圳市侨城东路北延通道工程的2个立交桥梁设计实例,介绍了桥墩的景观艺术设计、异形桥墩承插式连接构造和异形墩柱结构受力分析,可为今后国内城市桥梁的高品质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1):101-10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71
摘要:为探究高桩基础的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机理,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一座四跨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通过与未考虑高桩基础桥墩的模型进行对比,可得到高桩基础桥墩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再通过对比Xtract程序计算桩基截面弯矩曲率的结果,得到高桩基础的桥梁破坏模式。结果表明:(1)考虑采用高桩基础的桥梁各阶周期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构柔性显著增强;(2)在地震作用下,桥梁上部结构的纵横向位移较大且幅度接近,墩底弯矩则大幅减小,承台纵向位移明显大于横向位移;(3)桥梁边墩内肢的地震内力响应最大,中墩次之,边墩外肢最小;(4)采用群桩形式的高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不易发生轴压破坏,但在大震作用下角桩桩顶可能出现塑性铰,影响基础正常功能的使用。
2025(1):106-10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06
摘要:曲线匝道桥作为高架桥的一部分,经受着巨大车流量的考验,其桥墩静力性能在车辆荷载长期作用下会不断变化,最不利位置可能会发生破坏。结合三明南站站前高架进口匝道桥,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纵向坡度和行车位置对曲线匝道桥桥墩静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梁纵向坡度越大,随着车速增大,桥墩应力增大较快,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控制主梁坡度;随着车速的增大,桥墩变形值变化极小,可以忽略,车速不变时,汽车于内车道行驶的桥墩应力值和变形值最小,运营时应指示车辆靠内行驶。
2025(1):110-11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26
摘要:以(42+60+42) m跨径的变截面钢混组合梁为例,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桥梁进行时程分析,在桥梁设置有效防落梁设施的前提条件下,对桥梁边墩的抗震支座进行比选,涉及板式橡胶支座、滑板支座、高阻尼支座3种类型支座,以墩柱内力、梁端位移、工程费为评判标准,得到最合适的边墩支座,为同类桥梁的合理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2025(1):114-11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55
摘要:张拉索膜结构近年来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桥梁工程鲜有应用。介绍了某张拉索膜人行拱桥的设计思路,并采用MIDAS Civil和ABAQUS分别对结构进行整体和局部分析。结果表明,人行桥竖向刚度大,结构应力水平较低,受力合理。索膜结构不但参与结构受力,还可充当人行桥顶棚,满足为行人遮阴避雨的功能要求,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局部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分析模型中采用可考虑翘曲效果的七自由度梁单元模拟受力复杂构件时精度较差。相关设计思路和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2025(1):119-12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38
摘要:以秦皇河国家湿地生态提升工程中某七孔桥为例,提出一种新型的梁拱组合结构思路,拱作为连续梁桥墩,拱顶设置支座,称之为拱墩连续梁,此结构可完美实现连拱桥景观效果,且梁拱分离,受力明确清晰,便于施工,是一种合理可用的新型的梁拱组合体系,总结该桥的结构设计及构造细节,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分析了3种梁拱组合方案,并最终确定新型梁拱组合方案,对于景观连拱桥的设计提供技术借鉴。
2025(1):123-12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067
摘要:在人行天桥的选址中,对人流和车流的科学预测是选址及规模确定的关键。针对规划道路中人行天桥选址项目独有的特点,论述人行天桥选址的原则;结合晋江人行天桥项目,介绍TransCAD在行人交通预测中的应用,并引进HCM评价法对行人服务水平进行分级和评价。研究表明:应用TransCAD的预测结果不仅能够为人行天桥的选址及规模论证提供科学依据,引进OD反推方法、HCM评价法、双约束模型还能够为同类人行天桥选址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1):127-13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66
摘要:现代水网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县级水网作为最后一级水网,对于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南谯区为滁州市两区之一,地处江淮丘陵区,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矛盾突出。通过对滁州市南谯区水网建设基础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丘陵山区水网规划布局及建设举措,通过建立“一横一纵畅流,三路清水保供、两库多源润田、一廊四带绘景”的区级水网总体格局,建强主骨架、畅通大动脉,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区级水网“纲、目、结”结构,以期为南谯区现代水网建设提供思路。
2025(1):132-13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92
摘要:针对跨漕河泾港供水桥改建工程中桥墩数量众多,且施工过程中需建设施工围堰从而影响河道行洪的问题,通过MIKE11建立水利分片河网水动力模型,同时对局部工程河道范围利用MIKE21建立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项目对工程河段水位、流量、流速等影响,综合论证项目对防洪及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平移施工技术方案的桥墩布设会对漕河泾港的河势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建议根据现有桥墩位置原位布设新桥墩。研究结果可为跨漕河泾港桥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1):135-13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19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以上海市新延安东排水系统为例,在研究分析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施工影响小、实施性强的控污提标改造方案。研究表明:通过新建中部调蓄设施及部分小管道翻排,能够巧妙地实现系统内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防汛提标的双重目标,可为其他中心密集城区的排水系统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2025(1):139-14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60
摘要: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城市尤其是地下空间的防洪除涝难度增加。为了解上海新规划地铁21号线东延伸线施新路站至金闻路站段重要点位在典型降雨工况下的积水情况,利用数值模拟软件Mike+Flood构建区域内涝模型,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区域的积水情况。研究结果表明:4种工况下,施新路最大积水深度为0.17 m,闻居路最大积水深度为0.45 m,主变附近最大积水深度0.23 m,金闻路附近无明显积水区域。研究结果可为21号线地铁规划建设及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1):145-14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02
摘要:小型水库因建设年代早、质量标准低,病险水库比例较高。尤其是水库长期在高水位运行下,会抬高大坝坝体内浸润线,对大坝的结构安全构成威胁。针对某小型水库大坝下游坡面出现的散浸现象,以历年水库运行情况及现场查勘为基础,结合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对大坝渗流性态进行计算,通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下游排水棱体淤堵会抬升坝体的浸润线,导致背水坡出逸点位置相应提高,从而对坝体的渗透稳定性态产生不利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排水棱体淤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保障大坝安全运行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小型水库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1):149-15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045
摘要:2023年度浦东新区黄浦江堤防专项维修工程主要针对浦东新区范围内黄浦江防汛墙存在结构损坏的薄弱段进行专项维修加固、改建、新建。2023年度共有4段防汛墙,分别为上海客车厂段、浦东自来水厂(居家桥)段、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段、上海兴润电力电缆发展有限公司段,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以提高黄浦江防汛墙的整体稳定性和挡御高潮位的能力,确保上海市的防汛安全。
2025(1):154-15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051
摘要:上海某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对象以市政生活污水为主,并有部分经预处理的食品行业工业废水,有机质含量较高。该工程的污泥处理目标含水率为60%,且由于污泥出路为电厂掺烧,不允许投加石灰,因此,需比选出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经过中试或生产性试验等充分分析,确定了“污泥重力浓缩+机械浓缩+污泥调理+板框脱水”的工艺路线。此外,由于厂区用地十分紧张,创新性地采用“外方内圆”集约化重力污泥浓缩池的布置形式,有效节省占地。结合先进工艺和精细化设计,探讨了不加石灰的情况下,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工艺比选和集约化布置的设计要点,为国内类似污泥处理案例提供一定思路和案例参考。
2025(1):158-16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81
摘要:深圳市燕栖湖水系是典型的城市内湖,在微污染状态下,燕栖湖水系主要存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体感官效果差、水动力不足和水生态不完善的问题。为了提升周边居民的幸福感,通过控源截污、底泥清淤、水面拦渣、强化循环、生态重建的系统工程措施,对其进行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后,湖泊水环境质量由微污染状态稳定提升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标准,BOD5和氨氮质量浓度分别稳定在6 mg/L和0.32 mg/L以内。
2025(1):162-16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31
摘要:近年来城市下穿式隧道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除造成交通运输中断外,还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结合广州地区下穿式隧道排水设计,总结下穿式隧道排水泵站设计方法、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对排水泵站的位置、数量、型式、集水池容积、出水管和水雨情监测预警系统等进行逐一分析,并对隧道排水工程设计的常见问题,包括横截式排水设置、集水池设置闸门、隧道雨污分流、水泵并联运行流量折减和排水泵站与海绵城市结合等进行探讨,为类似隧道工程排水设计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2025(1):167-17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79
摘要:为了阐明新型超深箱式挡墙在软土区深基坑围护体系中的工作性状,以上海软土区某箱式挡墙基坑工程为依托,基于现场原位监测数据分析开展深基坑开挖全过程有限元数值仿真。箱体挡墙应力及测斜监测结果表明箱式挡墙支护结构刚度较大,向坑内滑移及倾覆趋势不明显。基于不同宽度的箱式挡墙的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评价其抗滑移、抗倾覆稳定性并验算承载能力,发现前、后墙和桩顶抗剪力对结构抗滑移稳定性的贡献最大,结构自重和后墙轴向拉应力对抗倾覆稳定性的贡献最大,而地基反力和前墙轴力对承载力的贡献最大。仿真优化结果表明:从抗滑移、抗倾覆和承载力等安全性方面考虑,箱式挡墙结构宽度取0.45倍基坑深度时,箱式挡墙支护结构的墙体、隔板、底板的承载力既得以充分发挥,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能提高构件利用率,节约工期,经济性更好。研究成果对后续软土区箱式挡墙支护基坑工程的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参考意义。
2025(1):174-17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05
摘要:我国桥梁倡导“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为实现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提升经济效益等目的,桥梁建设中预制拼装技术的应用日渐普遍,常规的施工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不断提速的建设方式。分析预制拼装桥梁分析设计、加工、仓储、运输、施工及运维等多阶段的特点,结合BIM技术,挖掘数字化管理价值,提出了桥梁预制拼装从生产到竣工全过程需要深度融合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施工管理建议,从而将桥梁“智能建造”进一步推向“智慧建造”。
2025(1):178-18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52
摘要:为探究采用老桥保留、上游分离增建方案的改扩建桥梁工程中冲刷在不同阶段对老桥基础的影响,依托具体工程实例,采用水文分析确定改扩建桥梁河道的洪水特性,得到相应的行洪参数,接着采用FLUENT数值仿真分析改扩建桥梁围堰施工时对既有桥梁的冲刷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位于上游的新桥围堰对老桥桩基而言充当着类似冲刷防护中牺牲桩的作用,能在极大程度上减小老桥的冲刷。该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为类似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025(1):182-18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68
摘要:根据化子闸泵站施工现场的实测温度资料,基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场有限元精细仿真分析模型与遗传优化算法对泵站泵送混凝土的热学参数进行反演分析,得到混凝土热学特性参数;然后以实际施工情况对全计算域进行反馈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很好地反映了施工期混凝土实际的温度变化过程,可指导实际施工。化子闸泵站工程的温控防裂措施起到了预期的防裂作用,达到了较好的防裂效果。
2025(1):187-19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06
摘要:针对新型承插式管片存在没有有效成品检验标准的问题,结合南京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穿越夹江段盾构隧道新建工程,研究建立了新型承插式管片的成品验收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随着工程建设标准的提高,新型承插式管片的检验需求日益凸显,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检验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聚焦于承插式管片成品检验,这一环节是保障产品出厂质量的关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定连接件的外观尺寸和力学性能,并同时建立了检验承插式管片外观质量、尺寸精度及强度性能的验收标准。通过严谨的现场验收流程,确保每块管片均符合标准要求,进而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验收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能够显著提升管片及其连接件的质量水平,确保项目使用的材料质量可靠。因此,该研究为新型承插式管片的检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对提升该类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5(1):193-197.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54
摘要:共振破碎技术作为面向旧路面改造加铺的处治技术,将旧混凝土板块充分破碎形成紧密嵌挤、具有较高承载力的共振破碎层。但共振破碎技术的环境效应尚不明确。以上海和赣州多条由共振破碎技术改建加铺的旧混凝土路面为依托,对共振破碎施工的振动、噪声等环境效应进行研究,明晰其分布特征与衰减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在距离振源0~5 m范围内共振破碎造成的环境振动的影响达到最大,距离振源15 m外时环境振动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共振破碎施工噪声源20 m范围内,环境噪声达到100 dB以上,会对人体听力造成严重损伤;在100 m范围内,噪声值达到85 dB以上,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100 m外为昼间环境噪声可接受范围;300 m外为夜间环境噪声的可接受范围。
2025(1):198-20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57
摘要:杭州三堡景观步行桥位于两大世界级水体——钱塘江北岸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处,桥梁采用Z形三跨连续系杆拱桥,主桥西拱跨145 m、中拱跨79.6 m、东拱跨156 m,最大矢高47.8 m。主桥结构空间异型,受力和拉索体系非常复杂,施工难度极大,通过对桥梁结构的设计特点和钢结构制造工艺、测量放样、临时支架搭设与拆除、钢箱梁和拱肋吊装、体系转换等关键施工技术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同类异型钢结构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2025(1):204-20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37
摘要:道路下埋设的过水构筑物的质量,对整体工程的安全可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隐蔽工程的渗漏保障设计更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延安市方塔大道下沿道路长度方向布设有排水箱涵,紧邻道路的山体滑坡导致箱涵局部路段受到损坏,结合箱涵损坏段加固设计,总结了伸缩缝处止水破坏、伸缩缝处出现裂缝、涵身出现微小裂缝以及涵身混凝土表层脱落等病害发生后的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处置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过1 a多运营监测,其工程质量良好,经受住了一个雨季的考验,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1):207-21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03
摘要:详细探讨了湾区软土层的特性及其潜在风险,揭示了处理软土地基的重要性和遵循的基本准则;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研究与河涌同时施工的大厚度软土路基的有效处理方式,结合项目的紧迫性、经济性以及设计要求提出了2种的河涌护岸+路基处理方式:(1)河涌侧向约束支护(预制混凝土板桩)+路基采用轻质泡沫混凝土;(2)河涌护岸采用浅埋式支护(素混凝土墙+松木桩)+路基采用复合地基法(水泥搅拌桩),并分别对两种组合方式进行了整体稳定性的定量评估和完工后的沉降量计算(针对道路中心线),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了实际的工程操作中。充分发挥本方案的实用经济性,为河网密布的湾区工业园道路建设提供实际且有效的参考。
2025(1):211-21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07
摘要:介绍软土地区机场飞行区排水工程不停航施工中HDPE双壁缠绕塑料排水管的实际应用,对设计及施工中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2025(1):216-22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36
摘要:以海南省G98环岛高速改建工程为背景,研究经厂拌热再生技术处理后的沥青路面废弃料(RAP)可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及经济造价。把RAP掺量分为30%、40%、50% 3种进行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料,通过在旧沥青中添加5档不同掺量的再生剂,对比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3大指标,确定最佳再生剂用量,利用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可制备成级配稳定的AC-20再生沥青混合料,并分别进行高温稳定性研究和水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掺量的RAP均可有效提升高温稳定性,使抗变形能力增强,当RAP掺量为40%时,水稳定性表现为最好,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所需要求。综上所述,厂拌热再生技术完全可以在海南省进行大规模应用。
2025(1):221-224.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082
摘要:采用局部多序列动态蠕变试验方法,对高速公路路面连续5 a的现场芯样进行试验,研究其高温性能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路面芯样不同层位的高温性能变异系数均超过20%;整体结构和上面层的高温性能均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而衰减显著,在设计年限15 a内衰减率低于20%,而超过设计年限后衰减率增至50%以上;不同层位与整体结构的高温性能相比,上面层更弱,中面层最为接近,而下面层更优。
2025(1):225-22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98
摘要:为解决目前道路病害检测算法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Bi-Swin Transformer结构。其主干特征提取网络采用四层Swin Transformer Block来捕获全局依赖关系,在特征融合阶段使用BiFPN融合网络实现特征在不同尺度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来自7个不同国家的道路病害数据库上进行训练,并应用数据增强方式。结果表明,Bi-Swin Transformer有着比Transformer模型及卷积神经网络更为优秀的性能,更适用于道路病害检测,平均准确率达到了0.539。其在小目标道路病害中的检测精度仍然为最优,高于当前先进的检测模型。通过实际检测表明,Bi-Swin Transformer模型不仅具有高精度,而且具有强鲁棒性。
2025(1):229-23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95
摘要:小应变硬化土(HSS)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土的压缩硬化特性和小应变特性,非常适合黄土基坑的数值模拟计算。但是,HSS模型包含了11个硬化土(HS)模型参数和2个小应变参数,而这2个小应变参数往往需要采用试验方法确定,获取过程复杂。为了探讨小应变参数的预测方法,采用经过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即GA-BP神经网络模型,首先根据预设的小应变参数水平经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49组位移数据,然后将得到的数据用于GA-BP神经网络的训练,待GA-BP神经网络的预测误差达到要求之后,再使用实际的位移数据反演得到小应变参数,最后基于预测得到的小应变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小应变参数在基坑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和地表最大沉降计算方面表现良好,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
顾秋林<sup><sup>,王颖轶<sup><sup>,王荣勇<sup><sup>,谢广州<sup><sup>
2025(1):236-24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08
摘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湿耦合损伤特性及其风险评价问题,依托上海某超大型污水处理厂工程,根据现场试验数据,研究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温湿度空间分布及其时变规律;结合文献调查,探讨了多场耦合条件下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水化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计算方法的工程适用性以及参数的合理取值,并对养护期混凝土结构损伤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抗裂防渗状态和质量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2025(1):244-250.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168
摘要:为研究多塔部分斜拉桥的主要参数对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统计了国内外81座多塔部分斜拉桥的设计参数分布区间,并以一主跨225 m的温州瓯江三塔四跨多塔部分斜拉桥为依托,结合理论分析以及有限元计算,分别对多塔部分斜拉桥的主梁高跨比、主塔塔跨比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了该类参数对其结构内力、变形及拉索应力幅等影响的一般规律,可作为同类型桥梁设计的参考及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杨明清 , 胡德津 , 许莉 , 林若鸣 , 李文勃 , 张广达
2025(1):251-25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76
摘要:为探究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ECC)合理配合比,减少配合比对ECC性能的不利影响从而改善ECC的工作表现,在保持聚乙烯纤维(PE纤维)体积掺量2%的基础上,以砂胶比、粉煤灰替代率和减水剂掺量为基本参数设置9组正交试验进行流动指标、抗压、抗拉性能以及极限应变测试,并对实验结果中的影响参数进行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试验强度设计要求前提下,当选择0.3、35%、0.003比例的砂胶比、粉煤灰替代率和减水剂掺量配合比时,所得到PE-ECC流动性能、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极限应变最佳,相比基础配合比显著改善了ECC的工作表现。
2025(1):256-259.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037
摘要:电子导向胶轮系统是一种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国内已发展出智轨、超轨和数轨等不同形式,国外也有国家计划运行该系统。为研究该系统的成功要素和适用条件,根据目前宜宾、株洲、上海、盐城等地已开通线路的客流和运行情况,总结了该系统相比快速公交和有轨电车的优缺点,提出了该系统的适用条件,并展望了其在灵活解编组、与高架快速路相结合、路面强化和自动驾驶这几方面的技术发展方向。
2025(1):260-263.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90
摘要:在“双碳”的战略目标下,以绿林地固体废弃物在道路固化土中的应用研究为背景,通过试验研究及理论机理分析,揭示绿林地废弃物在固化土中的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5%时,木块在浸水后强度损失较大,且不利于压实工艺;当水泥掺量达到10%以上时,木块在固化土中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水泥胶凝产物能够形成网状增强结构;在水泥掺量为15%时,固化土强度会随着木块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木块掺量为40%时,强度达到1.8 MPa。
2025(1):264-268.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47
摘要:为防治寒区隧道中心排水管冻害问题,兰州市某隧道应用了以竹缠绕复合管为中心排水管的新型排水方式。通过现场监测的手段,对隧道施工现场进行了长期的温度监测,并分析了试验监测结果,以验证竹缠绕管作为中心排水管的保温效果。结果显示:受持续低温影响,隧道在1、2月份的最大冻深达到了90~100 cm范围,而竹缠绕管埋置深度在120 cm左右,故未发生冻害。分析结果表明,竹缠绕复合管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为寒区隧道中心排水管优化设计提供新的方向。
2025(1):269-272.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96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需求越来越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受限日益显著。在道路扩容过程中,为降低建设费用,对桥梁普遍采用拼宽的结构形式。为避免新老桥结构的相互影响,保证桥面连续的同时,兼顾安全、美观、行车舒适,可采用弹性混凝土拼缝。该拼缝形式相较于传统拼宽方式应用范围较小,结合实际项目情况,从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验收、造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2025(1):273-27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04
摘要:土石方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准确的土石方量算对于工程至关重要,针对传统测量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难度高的问题,提出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及数字表面模型进行土石方算量。通过工程验证,该方法可大大提高土石方算量的效率,其精度也有可靠保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5(1):277-281.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23
摘要:为建设低碳节能环保型综合管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综合管廊在入廊管线选择、断面设置、舱室管线布置和节点功能拓展等工程设计等方面做出了多项技术创新:合理确定入廊管线种类,减小舱室尺寸和简化附属设施;采用单舱大断面多层管线集约化布置,提高舱室内部空间利用率;构建综合管廊沿线区域三维数据模型,精确确定管廊设计地面标高;重要管道设置备用管或呈环状布置,提高供给可靠性;采用创新型节点功能技术,实现集约、节能提效功能。创新技术应用对优化工程方案、节约地下空间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建造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创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2025(1):282-286.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35
摘要: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实施地下综合管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需要穿越或避让的现状市政设施,针对不同工程可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以石家庄仓宁路综合管廊下穿现状市政道路工程为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管廊布置、周边环境保护及工程影响、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要求,分别对明挖法、顶管法和浅埋暗挖法过路方案进行论述,最终选择浅埋暗挖法的过路方案。详细介绍该工程浅埋暗挖法管廊施工的关键技术,并结合现场实测验证工程的安全可行性,以供参考借鉴。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55008850 邮箱:cdq@smedi.com
版权所有:城市道桥与防洪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