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
主办: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城市道桥与防洪》
编辑部
刊期:月刊(每月15日出刊)
国内发行:《城市道桥与防洪》
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602/ 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9-7716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73
Abstract:
景观桥梁除了能够满足人群出行的基本需求,还是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针对曲线外倾异形拱桥的受力特点,从总体的造型和受力模式、约束条件的设计、合理断面的选取、吊杆力的取用等角度,对影响其造型和受力的各项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工程进行结构设计分析,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94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景观桥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某景观桥主桥采用(70+100+140+ 200+140+100+70)m的双层七跨钢箱连拱方案。拱轴线采用样条曲线,拱肋断面采用六边形变高度截面,且钢拱肋之间横向联系较少,稳定性问题成为设计的关注重点。结合现行公路桥梁规范,给出按不同规范执行的钢拱肋稳定性分析流程,并对验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以后相似工程提供经验与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20
Abstract:
智慧岛景观桥是衢州市高铁新城内的两座人行及非机动车桥,两座桥梁主桥均采用异型变高半穿式桁架结构,西桥主桥跨径为(60+160+35) m,东桥主桥跨径为(45+160+35) m。介绍了前期桥型方案比选和总体设计情况,并以东桥为例详细介绍了结构设计。桥梁整体静力计算、稳定性分析和动力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桥设计合理、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同类半穿式桁架结构桥梁设计与计算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10
Abstract:
以榆林高新一中环形人行天桥为工程背景,对天桥的方案构思、景观造型和总体布置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梁高和钢板厚度两个因素出发,对大跨变截面钢箱梁进行对比计算和分析,寻找最经济的结构尺寸;对大跨变截面钢箱梁人行天桥进行了人致振动、舒适度分析及减振控制。结果表明:采用大跨变截面钢箱梁能够减少桥墩数量,增加桥下通透感,提高天桥的景观效果;选取合适的梁高和钢板厚度等构造尺寸,可以使天桥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较大的桥梁跨度使人致振动问题比较显著,采用适宜的减振控制措施可将行人舒适度控制在舒适的范围内。相应工程经验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13
Abstract: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景观连续梁桥越来越多,各种景观造型及装饰极大地增加了桥梁上部结构自重、二期恒载及相应地震力。结合临沂市某景观桥工程,从桥梁抗震“概念设计”出发,通过采用新型抗震固定支座并进行合理布置,实现了景观连续梁桥的双固定墩抗震体系。通过采用MIDAS软件对桥梁进行抗震验算,验证了该抗震体系既满足正常使用变形要求,又大大降低了墩柱地震力,减少了下部结构材料投入,为高地震烈度地区的景观连续梁桥抗震体系选择提供新的思路。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81
Abstract:
大跨度人行桥很难满足我国现行规范对人行桥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3 Hz的要求,为了研究人行桥人致振动及舒适度评价标准,以某景区一座钢桁架人行景观桥为实例,利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该桥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参照德国EN03规范,在不同行人密度下对桥梁结构进行加速度响应分析和舒适度评价,并通过优化调谐质量阻尼器TMD(Tuned Mass Damper,TMD)的参数,分析TMD的安装位置和数量对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减振方案。结果表明:随着TMD质量比的增大,结构竖向加速度峰值减小,减振比增大,但减振效果并不是随着质量比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当质量比大于2%时,减振效果已趋于平缓;结合工程实际,当质量比采用1%、跨中设置2个TMD时,结构舒适度达到“很舒适”等级,能有效控制人致振动。研究结果对同类型人行天桥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79
Abstract: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交通建设低碳化发展的需求越来高,亟待找到高质量发展推动低碳化发展的量化评价方法。依托2011—2020年江苏省交通建设相关指标数据,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分三阶段分别从纯技术和规模综合效率角度探寻不同碳排放水平对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江苏省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碳排放量的减少,虽然2012—2016年表现不佳,但其余年份表现良好,推动碳排放效率提升的效果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建设高质量、低碳化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40
Abstract:
以青岛市海洋活力区地下环路工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核心区地下环路工程的功能定位、总体设计、消防给排水、通风方案等内容。根据现状及规划路网、规划轨道交通车站及区间、在建及规划地块地下空间等条件,对海洋活力区地下环路进行了总体方案布置的综合比选,推荐方案出入口设置合理、实施难度小、投资少,为类似项目的方案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32
Abstract: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迅速,国省干线公路囊入城市发展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平衡干线公路的过境快速交通功能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苏某省道项目为例,结合项目背景、需求分析及控制因素分析,对项目总体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方案要点进行了阐述。过境交通在城市建设区之前,以下穿隧道方式穿越,内部交通与辅路平交,实现过境交通和内部交通的分离,既保证了交通干线的快速安全通行,又为城市品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36
Abstract:
近年来市政钢桥建设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桥梁构造,桥面铺装的适用性与经济性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钢桥铺装方案在我国的发展,根据钢桥面板特点确定钢桥面铺装设计基本原则,针对现阶段常用的钢桥铺装方案,介绍其典型结构,并结合设计原则以及铺装自身特点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多角度综合对比各铺装方案,结合其经济性进行总结,以供钢桥设计时有针对性地选择钢桥铺装方案。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11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枢纽站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绿汀路站是杭州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是杭州地铁3号线、5号线与16号线的三线换乘站。首先,从线路走向、建设时序、客流特征、换乘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推荐采用双岛叠岛换乘方案;然后,在竖向设计中,从站位、规模、公共区布置、进出站能力及换乘能力等方面对2个竖向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选择了5号线站台在上的竖向设计方案;最后,为了验证换乘方案的有效性,采用Legion软件进行客流模拟,从而进行换乘能力复核。结果表明,绿汀路站的平均客流密度处于舒适水平,换乘流线便捷,客流组织有序,能够满足高峰时段的客流需求。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01
Abstract:
基于Trucksim的模拟场景搭建,研究车辆在苏州独墅湖南隧道NE匝道上行驶的车辆侧向行驶稳定性。构建车辆整体动力学模型、道路模型、驾驶人控制策略模型,分析装载质量、附着系数对弯道安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为确保车辆在匝道(弯道)路段安全行驶,道路路面的附着系数不宜低于0.7,匝道(弯道)安全速度的阈值与车辆装载质量呈负相关。以期探究在最不利车辆工况下的行驶稳定及安全问题,对不利线形工况下的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298
Abstract:
系统性梳理高速公路路线、路基岩土及交安设施在设计、施工、检测监测、原材料制备、加工等领域已有的科研成果,形成完善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后续科研提供指导方向。科研清单目录的梳理对形成科研体系具有关键作用,其能系统化、有序化地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显著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深度融合科研成果和现实生产业务,建立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形成自有标准体系,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树立产品产业化思维,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达到产业化目标,进而为今后科研开展提供指导性目录文件。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55
Abstract:
装配式混凝土路面通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方式,省去了现场养护环节,从而实现了大幅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且对环境友好,并能提高路面质量的保障,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公路、机场、港口及停车场等多种场景。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的关键设计内容包括路面结构组合及板厚设计、板块划分设计、板块构造设计、板块配筋设计与材料设计,对各个环节的主要设计方法、重点考量要素、设计要点、计算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介绍,并以城市道路修复工程为例,对装配式混凝土路面进行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从全寿命周期内的直接经济效益上看,装配式路面方案相较于常规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方案具有一定优势。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083
Abstract:
为提升服务区形象和服务水平,排水式路面是一种较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当前高速公路服务区道面结构设计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针对服务区不同服务对象,调研并计算了不同典型荷载面积与压力值,构建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典型荷载做了多种工况的布置,最后开展了不同透水混凝土结构组合方案下的结构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带施工缝的水泥混凝土板,荷载作用于板角位置时层底应力最大,板中位置次之,板边位置最小;不同典型荷载下的混凝土层底拉应力差异较大,重车荷载下的层底应力是行人荷载工况的45~87倍,是小车荷载工况的9~11倍;透水混凝土结构面层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少面层层底应力,当透水混凝土层厚度到达0.13 m之后,面层层底拉应力的变化趋势明显变缓;考虑到透水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排水效果,建议采用透水混凝土厚度为0.13 m的设计方案。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03
Abstract:
混凝土护栏防撞能力强,变形程度小,但当车辆撞击时缓冲能力差且自重大。基于钢筋混凝土F型护栏,引入橡胶及钢板,设计一种新型组合护栏,通过允许一定变形以缓解由于车辆撞击造成的破坏,并在保证防撞功能的同时减轻自重。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及HyperMesh进行碰撞仿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型护栏较钢筋混凝土护栏的吸能效果更显著,且能有效降低撞击力峰值;新型护栏导向性较钢筋混凝土护栏好,能降低碰撞过程中的危害;护栏的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护栏高度和根部直线段长度,在提高诱导能力的同时也需要防止汽车发生侧倾危害。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33
Abstract:
广州市番禺区某工程拟建市政道路临近现状220 kV高压电塔,为减轻路堤填筑对现状高压电塔桩基的影响,保证道路施工引起电塔倾斜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运用Soilworks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以扶壁式挡土墙和路基填土方案为对照组,设定泡沫轻质土路堤和混凝土面板方案和路基填土、管桩复合地基方案为试验组。对比三种不同设计方案的路基边坡整体稳定性、电塔桩基的桩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结果表明:采用扶壁式挡土墙和路基填土组合的方案不满足水平位移要求。管桩复合地基方案更明显减小了电塔桩顶的水平位移,对桩顶竖向位移几乎没有影响。泡沫轻质土路堤方案能同时减小桩顶的水平和竖向位移,且对减小路基填筑引起的电塔倾斜度更有效果。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32
Abstract:
西安市灞河元朔大桥为主跨300 m的空间自锚式悬索桥,桥梁全长632 m,跨径布置为50 m+116 m+ 300 m +116 m +50 m。加劲梁采用整体断面钢箱梁,梁宽56 m,中心梁高4.0 m,由中心向两侧按1.5%设置横坡。索塔采用空间异形钢索塔,总高123 m。2根空间主缆均由91股91根预制镀锌平行钢丝组成,吊索间距10 m。有关灞河元朔大桥的总体设计情况介绍,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23
Abstract:
以嘉峪关市金港路上跨清嘉高速公路桥梁为工程背景,对桥梁造型、结构尺寸和设计参数、设计要点进行阐述,结合桥梁施工步骤对结构进行研究和计算分析,主要介绍了宽幅无风撑中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以及使用过程中各构件的强度、应力和挠度,并针对桥梁整体稳定性和宽幅横梁进行计算分析,确保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该桥造型独特、受力复杂,可为类似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31
Abstract:
城市跨河桥梁场地条件复杂、控制因素多、要求高,桥梁方案设计需要结合现场条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才能确定。依托扬州市仪扬河大桥建设项目,对可行的主桥桥梁方案进行了充分比选,最终确定采纳所推荐的结构新颖、景观效果好的双层通行的矮塔斜拉桥设计方案。此外,对推荐方案的主桥总体设计进行了介绍,包括总体布置、结构设计、计算分析等内容,以期对同类桥梁的总体设计有所帮助。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96
Abstract:
乐西高速苏坝特大桥主桥为净跨350 m上承式钢筋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主拱采用拱座+桩基的组合式基础。主拱为等截面悬链线无铰拱,拱圈采用单箱双室截面的双拱肋形式。主拱采用强劲骨架法施工,劲性骨架为型钢与钢管混凝土组成的桁架结构,骨架钢管内灌C120超高强补偿收缩自密实混凝土。劲性骨架采用斜拉扣挂体系拼装合龙后连续泵送灌注管内混凝土,拱圈外包C55混凝土结合结构受力采用两环、分段浇筑,有效节约了施工工期。吊装系统及扣挂体系采用引桥桩基础+岩锚组合式锚碇。桥区地处高烈度地震区,桥梁除考虑结构轻型化外创新设计了由可联动多向防落梁装置、设置纵向变刚度支座及黏滞阻尼器多种抗震措施组成的拱桥结构抗震体系。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96
Abstract:
以上海市泰和路高架修复养护工程为例,分析城市更新类重大工程总体方案设计。详细介绍了泰和路高架修复养护工程的项目背景概况,并在分析其现状病害的基础上,论述其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确定其技术标准及总体设计原则。结合项目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桥梁整体换梁方案、道路总体平纵横、路面结构及附属工程设计,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以期对类似城市更新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28
Abstract:
为了合理进行组合钢板梁弯扭稳定设计,分析了大横梁组合梁、小横梁组合梁、无中横梁组合梁3种组合钢板梁的弯扭稳定性特点,介绍了一种基于欧洲规范并与我国现行设计规范相协调的弯扭稳定简化设计方法,并通过2个设计示例进行了演示。所介绍的方法将弯扭稳定问题简化为压杆稳定问题,具有概念清晰、设计操作方便、适应多种结构形式和荷载布置等特点,有助于在组合钢板梁设计中合理配置主梁和横向构件,实现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23
Abstract:
以沪渝蓉高速铁路天门汉北河特大桥为例,建立了模拟与不模拟剪力键的钢混结合段有限元模型,从结构刚度、应力和钢梁传力过程等角度对比了2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是否模拟剪力键对钢混结合段的刚度基本没有影响;2种模型得到的混凝土梁正应力最大相差0.1 MPa,钢梁von Mises应力最大相差26.8 MPa,应力差异最大的部位是钢格室隔板的PBL键开孔处;不模拟剪力键模型得到的钢梁顶板、底板和腹板的传力过程更符合实际。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32
Abstract:
以某城市快速路钢-混组合连续梁桥为背景,对钢-混组合连续梁桥负弯矩区桥面板抗裂措施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MIDAS建模分析,研究顶落梁技术、负弯矩区桥面板后浇技术、抗拔不抗剪连接技术、加强配筋技术对预防负弯矩区桥面板开裂及钢梁受力的影响。各项单一抗裂措施的应用结果表明,顶落梁技术通过对桥面板施加预压力的方式预防桥面板开裂,其效果最为显著,各项抗裂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优点,有效阻止负弯矩区桥面板的开裂。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48
Abstract:
为解决复杂环境下大跨径斜交桥梁的设计难题,针对斜交钢箱梁在复杂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设计分析。借由某具代表性大跨径斜交钢箱梁桥的工程背景,阐明了在大跨径、大斜交角、软弱地基及复杂空间交通等多重复杂条件下,桥梁设计中出现的严峻挑战,基于以上情况,系统对比了钢箱梁和其他下部结构形式的适用性,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钢箱梁及下部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获得各构件的内力响应,最后通过优化钢箱梁的结构布置、支座设计和桥台结构型式,实现了该斜交桥梁设计方案的全面优化,大幅提升了此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为同类复杂工程环境下的大跨径斜交桥梁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76
Abstract: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路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受主线与被交路(或河流流向)斜交及邻近联跨桥梁布孔影响,桥梁支点斜向布置转为正交布置这种斜转正受力形式的桥梁必将越来越多。结合一座斜转正桥梁的设计实例,采用空间实体有限元计算程序MIDAS FEA,对下部异型盖梁墩柱受力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其他斜转正桥梁布置方案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28
Abstract:
跨海桥梁耐久性关系到结构物使用安全及寿命,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计算方法问题,采用了区间多属性群策方法与数理优化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将具有专家风险态度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进行组合权重值计算,并通过实证对比分析了组合赋权值计算新方法与当前规范计算方法的异同,验证了改进后组合赋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研究结果为跨海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其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59
Abstract:
针对装配式小箱梁桥湿接缝开裂问题,对湿接缝横向连接作用采用共节点弹簧建模方法,并采用湿接缝局部分析和响应面方法求解共节点弹簧刚度,建立小箱梁桥共节点弹簧有限元模型,最终通过对比共节点弹簧模型、梁格模型、壳单元模型的小箱梁桥动力特性,验证共节点弹簧刚度值的可用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3个模型的桥梁动力特性结果一致,采用共节点弹簧模型可准确表征湿接缝横向连接作用,可用于装配式小箱梁桥的损伤分析。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21007
Abstract:
城市中邻近地下工程基坑的建(构)筑物较多,为保证基坑施工时邻近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需限制地下工程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以减小基坑开挖过程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特别是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较大,除限制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外,还需对邻近的重要建(构)筑物采取保护措施。广州南沙地区软土较为深厚,某隧道下穿现状高架桥,桥墩距离基坑较近且桥下净空有限,基坑与桥墩之间土体采用接杆搅拌桩进行加固。采用Soilworks软件对基坑开挖过程中桥墩变形进行简化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基坑与桥墩之间土体在采用搅拌桩加固后,高架桥墩及桩基变形明显减小。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87
Abstract:
在深水防波堤的建设中,经常需要面对水下存在软弱土层的问题,而软土的变形问题与防波堤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实时监测软土地基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对控制抛填施工速度和防波堤地基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以某海军基地防波堤为例,利用一套自动化水下测量和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分别对防波堤软土地基进行沉降、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监测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抛填层数的增加,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征发生改变,达到一定抛填层数后,基本不再发生瞬时沉降。抛填加载作用导致地基土体中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需要控制抛石速度,防止出现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地基土体的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抛填层以上的软土部分,并随土体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各监测断面中最大水平位移速率均低于10 mm/d,且基本不受台风天气影响。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63
Abstract:
针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般仅解决小雨水平径流的问题,为提高道路雨水渗蓄量,降低市政管网进水量,以无锡高架快速路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不同横断面类型和0.5~5 a一遇降雨条件下,中分带、侧分带和人行道绿化带实现雨水径流零排放所需的海绵设施量。分析得到:对于大于等于6 m宽的中分带,通过设置生物滞留带可达到5 a一遇零排放;对于2.5 m宽侧分带,组合设置下凹式绿地和生物滞留带时可达到5 a一遇零排放,但每公里建设费用最大需要增加158 万元;对于2 m宽绿化带,如果仅设置生态树池或下凹式绿地,难以达到零排放,为实现5 a一遇零排放,最大需要利用红线外7.5 m宽绿地。最后,综合提出了无锡市各类型高架快速路的推荐雨水径流近零排放控制目标,为海绵城市建设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30
Abstract:
近些年来,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同时城市下垫面雨水吸收能力下降,使得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对暴雨天气下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韧性进行量化,通过将PSR模型相结合与韧性理论,建立适于暴雨天气下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选取G1法与COWA算子分别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博弈论的思想进行权重组合,并与云模型评估模型相结合,构建组合赋权—云模型的韧性评估模型,以贵州省D市整体开发程度较高的某片区域雨水管网系统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韧性等级属于一般韧性等级,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68
Abstract:
综述并探索提升城市排水系统韧性的方法,重点关注对下穿隧道排水能力的改造,提出通过智慧水务管理和下穿隧道的结合应用,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应对城市排水规划和灾害管理中的挑战。通过综合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分析了智慧水务管理和下穿隧道排水能力改造对城市排水系统韧性的影响,并以成都市为案例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结果评估,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建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17
Abstract:
传统污水处理厂以使污染物达标为主要目的,采用常规技术处理,污水处理能耗较高。为实现“双碳”目标,在“双碳”背景下,传统的污水处理厂要逐渐向新概念水厂转变,污水处理厂不能再仅仅是去除污染物的系统,而是资源和能源工厂,为自身及周边区域提供再生资源和能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对新概念污水处理厂的低碳设计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可以从低碳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能源开发技术、污水处理资源回收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安全高效、低碳节能、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012
Abstract:
分流制污水系统是上海目前主要的排水体制,有必要构建评价系统综合掌握其运行状况。调研了16项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建立了包含3层网络层次结构的分流制污水系统运行状况评价体系,涵盖了结构属性、功能属性、混接及入渗属性和资料完备属性下的20个评价指标。同时,采用专家问卷调研与层次分析(AHP)的方法,确定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相应的评价等级。评价体系有望为相关运营维护工作提供支持,助力提高污水系统的管理水平。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12
Abstract:
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状农村污水站设计及运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普遍存在污水站设计规模偏大、运行不足、闲置突出等问题。以西南地区某县107座农村污水处理站为调查研究对象,针对现状污水站的运维数据调研,提出微型、小型、大型污水处理站分别采用循环氧气污水处理工艺、SCAS(改良SBR)、改良AAO工艺,通过运行效果分析探索适用于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以及长效管理机制。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01
Abstract:
安全可靠的排水系统是隧道防灾及正常通行的重要保证。然而,对于城市水下隧道排水系统,国内尚无统一且完善的规范、指南及其他相关设计要求。因此从城市水下明挖隧道排水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出发,梳理现行规范及指南中关于隧道排水的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配套的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分析总结出严格控制汇水范围、完善雨废收集系统、增强隧道排水韧性、切实保障排水出路及提高泵房防淹能力等5个设计要点,以期为城市水下明挖隧道排水系统的设计提供设计指引和技术支持。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94
Abstract:
探讨基于路段动态划分的沥青路面低碳养护策略,以实现对路面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维护,推动沥青路面的绿色养护。通过对路段以10 m为最小基础单元,将技术状况相似等级的路段动态合并,对养护路段进行动态划分,解决较长基础单元评定结果易掩盖局部不良路段的问题,更精细地理解路面的磨损状况和养护需求。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构建了沥青路面养护施工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的量化体系,综合考虑养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准确评估碳排放。通过以某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为案例,说明所提出的基于路段动态划分的低碳养护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路段动态划分确定养护路段对降低养护过程的碳排放有显著效果,可降低24.45%的碳排放。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20
Abstract:
大跨度钢桁架桥因结构轻便美观且承载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于跨江跨河桥梁工程中。宁波市西洪大桥为独塔双层钢桁梁斜拉桥,跨径82 m+138 m+116 m,总长336 m,桥梁主桥跨余姚江。为确保下方河道通航,综合考虑施工成本、水上施工安全性等条件,通过对顶推法、支架法等常见钢桁架桥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设计了一种适应西洪大桥的新型临时支架体系,即在钢桁梁节点下设置预留航行通道的钢管桩支撑体系,以完成双层钢桁梁的安装。对于双层钢桁梁桥钢主桥施工相关的临时支架体系设计验算和施工、钢桁架组拼与栓接施工控制、钢桁架桥线形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的分析和介绍,可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096
Abstract:
南京承天大道跨外秦淮湾大桥主桥为单孔157 m下承式空间多索面异型系杆拱桥。以秦淮湾大桥钢结构工程为依托,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制定了一套复杂空间异型扭曲系杆拱桥的制造和架设技术方案,系统阐述了正交异性板扁平钢箱梁节段划分,异型拱肋节段划分、制造、拼装、线形控制和架设等技术,并提出了制造和安装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具体施工措施。依据上述技术方案,秦淮湾大桥得以顺利制造、拼装,最终顺利合龙并通车。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91
Abstract: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处于拆旧建新之中,采用爆破方式拆除桥梁是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手段,其中多以爆破振动距离、爆破产物飞散距离作为设计的安全约束条件。然而,在风景城市的漓江航道上进行连续箱梁桥爆破拆除施工时,爆破产生的工程垃圾却会成为污染漓江水域环境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在爆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考虑对漓江航道的环境保护而采取相应的上部结构隔断、桥墩预处理等爆破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爆破工程垃圾对航道的环境污染影响。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168
Abstract:
为了对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桥桩基础的影响规律进行精细化研究,以北京地铁19号线支线盾构区间隧道近距离侧穿清河火车站专用Z1匝道桥工程为例,采取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对双线盾构隧道穿越桩基桥梁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重点分析施工过程中桥梁基础结构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盾构施工过程中,位于地铁盾构左右区间之内的桥梁桥桩和承台变形影响较大,建议穿越期间对其相应基础沉降、倾斜值采用实时监测方法进行监测;(2)如果桥梁桩基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提前采取了必要的专项设计加固措施,则穿越施工风险会相应降低。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72
Abstract:
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计算盾构隧道穿桥引起的桥桩位移、内力和表面沉降,通过盾构隧道穿越桥梁基础的现场监测,将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杭州机场轨道快线盾构下穿高速某枢纽桥梁桩基引起的桥桩位移、内力变化和地表沉降规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对桩身的轴力影响较大;桥梁桩的弯矩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桥梁桩的水平位移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减小;不论是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均是先开工的右线隧道对其影响较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基本一致。桥桩沉降最大差值为0.9 mm,地表沉降最大差值为0.4 mm。沉降小于施工要求控制的12 mm。模拟计算中选取的参数与模型和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对杭州地区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施工前应有相应措施和预案保证地层稳定和建构筑物的安全。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62
Abstract:
富水砂层条件下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施工,存在顶进摩阻大、姿态不易保持、地层沉降变形不易控制等问题。针对这三项难题,进行顶管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注浆减摩、实时监测等多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托哈尔滨阿什河穿河段污水主干线工程,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顶管动态顶进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顶管施工过程中,施工段最大水平位移量为2.11 mm,最大竖向位移量为3.74 mm,阿什河受2号~3号顶管段施工引起的最大水平位移量达到0.73 mm;最大竖向沉降量达到2.38 mm;既有堤坝受4号~3号顶管段施工引起的最大水平位移量为0.67 mm,最大竖向沉降量为1.89 mm。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66
Abstract:
结合某大型预制装配式高架响应推动智能建造等国家政策的实践成果,分析研究了工程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关键技术。实践表明,通过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打造数字孪生底座、构建立体化的施工现场感知系统与集成化管理平台,可以深度推进项目数字设计、智能建造与数字化管理。在设计阶段,基于BIM技术建立工程全生命期的数字底座,能够准确表达路、桥、隧所有细部构造,进而对设计图纸进行智能辅助审查,最大程度优化设计质效;在施工运维阶段,围绕项目建设打造集成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进度、质量、安全等项目管理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升级。介绍的项目数字化建管转型方案能够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56
Abstract:
预应力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形梁桥是30~50 m跨径桥梁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桥梁运营期发现T梁腹板普遍存在裂缝,主要表现形式为竖向裂缝和斜裂缝。针对某高速公路墩梁固结预应力T梁固结墩区域梁体腹板八字裂缝病害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该八字裂缝与剪切裂缝方向垂直,数量多且有一定发展,缝宽超限,会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通过对裂缝分布的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确定了产生八字裂缝的根本原因为结构体系先天不足,墩顶未设置负弯矩束,墩梁固结区域的受力复杂,属于应力扰动区;主要原因是基础形式多样,在早期沉降速率不一,当不均匀沉降大于15 mm时墩梁固结区间会产生超限的拉应力;次要原因是联长过大,收缩徐变及温度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运营桥梁结构材料性能的劣化与损伤累积也导致了八字裂缝的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此类桥梁的设计与运营管养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63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早期城市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普遍承担着超越其设计能力的处理规模,亟需进一步扩建。在扩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新建构筑物施工对已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其中预制桩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尤为明显。基于“圆孔扩张法”原理,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某实际工程预制桩施工挤土效应对周边已建构筑物的影响。计算中创新性地考虑了桩周土体固结收缩的作用,为工程地基处理方案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定量分析预制桩施工挤土效应的计算方法。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18
Abstract:
钢护筒常用于水中桩基施工的临时措施,作为永久构造并考虑参与桩基受力,研究钢护筒复合桩基的承载能力。以某座黄河桥为例,对比计算钢护筒复合桩基和钢筋混凝土桩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考虑钢护筒参与受力后,桩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高地震区桥梁桩基的抗震设计。为提高钢护筒复合桩基与承台连接的可靠性,设计了一种钢护筒与承台的刚性锚固构造。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317
Abstract:
BRT站点路面结构组合优化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承受预期车辆轴载作用并在预定设计年限内同所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从提高BRT站点路面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角度出发,通过工程实例和文献调研,提出了SMA+AC路面、双层SMA路面、半柔性路面以及环氧沥青路面共4种抗车辙性能较高的路面结构组合方案,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轮压下4种路基段路面结构组合方案的应力响应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路面结构的沥青面层剪应力、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下基层层底拉应力及路基顶压应变的变化趋势,从数值分析的角度,得出不同沥青面层组合方案在不同轴载时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507
Abstract:
对某工程中污泥调理池采用有限元软件中的壳单元及实体单元分别进行建模分析,在实体模型计算过程中考虑地基对整体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将分析结果的弯矩计算值与设计手册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地基作用的条件下,水池的壳单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设计手册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实体单元模型中水池角隅及池壁根部的计算弯矩均小于壳单元及计算手册的计算结果,但跨中的计算弯矩大于壳单元及设计手册的计算结果;(2)在水池顶板洞口较小且设置了洞口边梁的情况下,设计池壁内力的计算时可忽略洞口的影响;(3)地基参数的不同及壁板端部约束墙体的数量都会影响实体模型中池壁的计算弯矩。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404
Abstract:
以聚丙烯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室内排水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对加筋砂的力学性能影响,重点研究了其应力应变特性、胀缩性和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围压50、100、150 kPa的条件下,与纯砂相比,聚丙烯纤维加筋砂的偏应力峰值和延性有显著提高,偏应力峰值较纯砂增长了30%、18%、10%,延性分别提升了61%、86%、83%;在胀缩性方面,纤维加筋材料对小应变下的收缩性几乎没有影响,而在较大应变下,纤维加筋材料显著抑制了土体的膨胀性。此外,聚丙烯纤维加筋砂的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较纯砂均有所增加,黏聚力增加了128%,而内摩擦角仅增加了2%。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228
Abstract:
地下水位是影响地基沉降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常用的曲线拟合预估方法仅考虑时间与沉降的联系,忽略了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导致沉降预估准确性受限。以江苏省某高速公路的软弱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埋设传感器监测地下水位与沉降情况,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变化对软弱路基沉降规律的影响。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包含时间、地下水位及沉降量的关系模型。与实测数据及传统曲线拟合模型对比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的沉降预估值与地下水位呈正相关,且预估误差平均仅为0.17%,相比传统方法精度提高了3.58%。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沉降预估模型能有效考虑地下水位的影响,显著提升软弱路基沉降预估的准确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062
Abstract:
作为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沥青路面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道路建设中。由于材料组成的影响,沥青混合料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在沥青路面服役环境中,环境温度变化会导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劣化,较早的出现各种病害,影响其耐久性,造成服役寿命下降。基于此,介绍常用的蠕变、剪切、车辙试验等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半圆弯曲试验、三点弯曲试验等低温性能测试方法,间接拉伸试验、四点弯曲试验等疲劳性能测试方法;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沥青混合料高温、低温及疲劳性能的劣化特征及规律,总结了沥青混合料高温、低温及疲劳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59
Abstract:
以广东省江罗高速公路预防养护工程为依托,对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进行研究。为提升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选定玻璃纤维粉材料作为核心添加剂使用,玻璃纤维粉具有重量轻、耐久性强、成本低等特性,且更为环保。将玻璃纤维粉分为0.02%、0.04%、0.06%、0.08% 4档不同掺量作为外掺物加入沥青混合料中。根据高速公路路用性能要求,选取高温车辙试验、水稳定性试验、渗水试验、抗滑试验进行材料性能影响因素检测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玻璃纤维粉最佳掺量为0.04%,当掺量为0.04%时动稳定度到达峰值,提升了约12.42%;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和残留稳定度分别提高了约7.72%和7.08%;渗水性能与抗滑性能试验结果也均满足相关规范技术要求。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玻璃纤维粉的掺入可以有效改善超薄罩面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为预防养护工程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及参考建议。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31498
Abstract:
常规二维稳态流网计算得到的渗流安全系数接近于临界值,将导致设计过程中采取超量设计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冗余防护。因此,提出了基于有限差分法(FDM)模型对流网进行二次修正的方法,将计算截面离散化,利用FDM步长单元小、迭代计算次数多的优势获得新的等势线和流线,并用修正后的水头梯度和渗流路径重新计算渗流量和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基于FDM模型修正的每日渗流量为2.77 m3/m,与二维稳态流网的计算值3.29 m3/m基本一致,但经FDM模型修正后的渗流安全系数为2.7,远大于二维稳态流网的计算值1.6。由此说明,经FDM模型修正后的流网计算结果精度较高,结构安全性更可靠。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46
Abstract:
为了分析集料指标波动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MM-13)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分别制备了10%、15%、18%三种针片状含量,10.5%、12.5%、15%、18%四种粉尘含量(占0~3 mm料比例)与55%、60%、70%三种砂当量的HMM-13沥青混合料,测试其高、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针片状含量的增加会导致HMM-13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衰减1.60%,高温性能衰减30.47%,低温性能衰减6.59%;粉尘含量的增加会导致HMM-13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增加3.20%,高温性能增加20.19%,低温性能衰减4.96%;砂当量的降低会导致HMM-13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增加1.80%,高温性能增加12.23%,低温性能衰减5.98%。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882
Abstract:
基于密实填充理论,设计了3种不同级配的骨架密实型铁尾砂碎石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揭示了填充度对铁尾砂碎石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矿铁尾砂碎石混合料稳定后的性能,对马鞍山周边3处矿场铁尾砂碎石混合料进行重型击实试验和强度试验,为铁尾砂碎石混合料的应用提供了主要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填充度小于100%时,填充度与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填充度为98%时级配一表现出优异的路用性能;铁尾砂碎石混合料抗压强度能满足不同公路等级的要求,且具有优异的抗冻融性能。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988
Abstract:
针对城市地下长隧道路面使用的需求,对上海市北横通道东段隧道内路面所用的新材料AC-20C的低温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混合料气体排放、现场实体检测方面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级配、不同油石比分别确定其最佳混合料级配和最佳油石比,通过残留稳定度、动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低温弯曲破坏应变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抗车辙能力和抗裂性能,同时通过对比低温和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能源消耗、排放的气体,分析节能减排情况。结果表明:此次配合比设计最佳油石比为4.2%,动稳定度≥2 400 次/mm,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以及现场压实度、渗水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工程应用效果良好;拌和楼每生产1 t低温沥青混合料可节约0.9 m3天然气,且相关气体排放降低率均超40%,充分展现了低温环保改性沥青节能减排的理念。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664
Abstract:
以在建江平东路东延涉铁应急工程上跨太平河 72 m+128 m +72 m 连续梁为例,结合桥梁特点,分别采用摩擦摆球形支座和球形支座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时程波抗震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摩擦摆支座可有效延长结构周期,远离地震能量集中的频率区段,降低结构地震效应;摩擦摆销轴剪断后,支座开始摆动,对桥墩内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纵向地震力作用下固定墩内力减小约88%,非固定墩内力增大为原来的4倍左右;固定墩和非固定墩受力和截面配筋更加均匀,且不会引起结构损伤;支座位移相应增大,但梁缝和挡块间隙应能满足支座的变形需求;横向地震力作用下固定墩和非固定墩内力均有减小,减少了78%左右,可大幅减小结构配筋。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19
Abstract:
水泥土搅拌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是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常用的2种手段,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效果。在湛江市某道路工程中,以地质勘察资料为基础,根据相关规范设计计算,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进行水泥土搅拌桩、CFG桩的成桩试验,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对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和CFG桩2种手段进行泥炭质土处理的适用性展开比选。比选结果表明:采用长螺旋钻孔工艺的CFG桩对泥炭质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改善泥炭质土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是更为合理和可靠的选择。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1202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在提升城市水环境和生态功能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海绵土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护坡材料,保水性、透气性以及稳定性能卓越,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性能。以上海市奉贤新城绿环梦泽冈身河道整治工程为案例,深入探讨海绵土作为格梗和种植用护坡的应用效果,系统分析了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确保在经济可行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提出了关键技术和优化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794
Abstract:
依托东海大桥桥墩桩基固化土防护典型施工试验工程,详细开展了海域桥梁桩基泥浆固化土冲刷防护施工工艺研究。首先借鉴了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固化土防冲刷施工工艺,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海域桥梁群桩基础固化土冲刷防护工艺施工难点;然后开展了海上泥浆固化土现场制备工艺的研究,并充分考虑海洋潮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阐述了固化土浆液的制备要点和泵送施工关键技术,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泥浆固化土在海域桥梁桩基冲刷防护工程中具有良好的抗冲刷能力,其水下施工流失率可控,适应性较好,可为后续泥浆固化土技术在海域桥梁桩基冲刷防护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212
Abstract:
由于环拱效应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圆形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在超深竖井基坑中应用广泛。环向等效支撑刚度取值是圆形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由于地下连续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用折线拟合圆形,且存在地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土层分布不均匀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对环向等效支撑刚度产生影响。使用有限差分单元法建立计算模型,分析了基坑实际形状、不均匀荷载分布对环向等效支撑刚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圆形地下连续墙的环向等效支撑刚度,在折线长度为2 m时与圆形理论解基本一致,当折线长度为3 m时,需要根据竖井直径进行折减。同时,不均匀荷载对环向等效支撑刚度造成的折减效果显著,荷载分布不均匀程度越大,竖井直径越大,环向等效支撑刚度折减越大。
2025, Doi: 10.16799/j.cnki.csdqyfh.240138
Abstract:
以上海市奉贤区南排污水总管及附属设施修复工程为例,结合相关标准与多年施工经验,总结了紫外光固化内衬修复技术施工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技术要点和措施,主要包括:在固化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试固化工艺参数控制好巡航速度、扩展气压、管内温度等来确保固化质量;完成全部内衬修复工作后,还需对内衬管进行外观检查,现场取样送检并进行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内衬修复质量达到了控制标准要求。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